许淙记得他。
之前他娘,也就是许淙的伯祖母就特地到许家来,为这个儿子借书,一年下来已经陆陆续续接走了七八本,抄完之后就还回来了。因为他很爱惜书本,从不在上面乱涂乱画,一旦抄完就会完璧归赵,所以许家几人对他的印象都挺好的。
这次把许淙交给他,也很放心。
于是许淙就开始了每天早上带着青木出门上学,中午回来吃饭休息,下午和晚上在家玩耍的读书生涯。
而在许淙不在的时候,家里也发生了一点变化。
……
某一日,金氏照例给王氏请安之后,没有告辞离去,而是坐得笔直,屏退下人摆出了一副有话要说的架势。自幼的教导让她的礼仪深入骨髓,如今哪怕是在家里坐着,她也身形挺直,姿势优美。
她的这幅模样和闲散地坐在椅子上,跟准备等她走了就去给菜地浇水,顺带再摘一把菜回来的王老太太很不一样。
金氏道:“娘,今年开祠堂,就把淙哥儿的事办了吧。”
王氏本来有些心不在焉的,听到这话后吃了一惊,她下意识地左右望了望,见没人才开了口,不过话说得也很小声,生怕被谁听到似的。
“你想好了啊?”
“儿媳想好了。”
金氏的语气显得很诚恳,“儿媳几个月前,便写了一封信去京城,月前儿媳已经收到了回信,我爹已同意此事。”
“你爹答应了啊。”
王氏恍然,她犹豫了一下,前倾身子又问,“慧娘啊,这可不是件小事啊。你要知道淙哥儿记在你的名下,以后你就是他亲娘了。”
“他就是,就是你们说的那个什么嫡,嫡……”
金氏补充,“嫡长子。”
“对,就是这个名儿。”
王氏拍了下大腿,“哎呦你们这些大户人家啊,规矩就是多,什么嫡出庶出,还有什么元嫡继嫡的,规矩多得很。”
“不像我们乡下,就一个长子、次子。”
“不过慧娘啊。”
王老太太又再度提起了之前的话题,提醒这个儿媳妇,“一旦开了祠堂,淙哥儿记成了你的儿子,那他就是你和淙哥儿他爹的长子了。记在族谱上,就改不了了,往后即使你生得再多,他也是长子,改不了的。”
“若你将来反悔,不管是淙哥儿他爹还是我,都不会答应的。哪怕我们都去了,还有族长、族老他们呢。”
“咱们许家虽然是乡下人家,但也是有规矩的。”
金氏点头,“娘您放心,在京城的时候,老爷就和我说过了。”
“我丑话说在前头啊。”
王氏又强调,“规矩不能坏,哪怕你爹是大官,但说好了的事,就不能再改了。可别等过了些年,你生了亲儿子,就糟蹋淙哥儿。”
“若是那样,我就让大林把你休了。”
金氏微笑以对,“娘您放心。”
王老夫人看她态度坚决,也知道改变不了她的主意,于是叹了口气,絮絮叨叨,“我早就说过了,生孩子这事不用急,在咱们乡下,五十的老太婆都能生个大胖小子呢,你这事啊,根本就用不着着急。”
“可你不听。”
“偏偏淙哥儿他爹也说已经和亲家公商量好了,说什么淙哥儿是一个嫡子,对他将来科举做官大有好处,比庶子易千百倍。”
“哎呦,我都听不明白。”
“你们年轻人的事啊,我是管不了咯。”
顿了顿,她又补充,“你放心,既然你把淙哥儿当亲儿子,将来啊要是他不孝顺你,我就让他爹打断他的腿,谁来求情都不管用!”
金氏失笑,她没再跟婆婆解释这里面的厉害关系,而是道:“娘您言重了,淙哥儿现在虽然年岁小,但是个孝顺孩子。”
“不重不重,”王氏摆摆手,“淙哥儿他爹都跟我说过了,记在你的名下之后,并不单单只是一个名儿,金家那边也会把他当亲外孙,有什么好的事都会想着他。”
“是他沾了你的光。”
金氏抿唇,“娘,您别这么说。”
见婆婆还想再说,金氏连忙转移了话题,“娘,这件事就劳烦您了,如今淙哥儿已年满两岁,开年也算三岁,能够记入族谱了。”
“知道了,”王氏被她一提醒,果然把刚才想说的事情给忘了,点点头道:“既然你们都拿定了主意,那我回头就和族长媳妇说一声。”
“等今年除夕祭祖的时候,把他的名都添上。”
“本来啊村里的小孩子都是三岁才上族谱的,不过淙哥儿都已经开始读书了,是该写上去让祖宗们知道知道。”
事情已经说完,金氏便告辞离去了。
等回到了自己的屋内,金氏也松了一口气,她的视线看向旁边,对低着头的秋月道:“去研墨,我要给老爷写信。”
秋月身子微伏,“是,夫人。”
……
许淙并不知道他奶王老夫人和他娘金氏正在商量的事,他现在正和村子里的很多孩童一样,摇头晃脑地跟着夫子读书呢。
他以前看电视的时候,不懂为什么电视里面的古代读书人喜欢把头摇来摇去,但现在许夫子也这么教他的时候,他就明白了。
因为没有标点啊!
如果不这样诵读,加深对断句的理解和记忆,那么很可能今天学完明天就忘了。
比如今天学的是‘教之道,贵以专’,那明天没准就会记成‘教之道贵,以专’,至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但摇头晃脑就不一样了,读‘教之道’的时候,头往左边靠,‘贵以专’的时候往右边,这样第二天如果读成了‘教之道贵,以专’,那么就能反映过来这句话有问题,因为它既不对称也不一致啊。
所以摇头晃脑还是有作用的。
许淙入学第一天的时候,还能在特制的高脚凳上坚持坐姿挺直,手相互叠起横着放在桌面上,但没到三天,就被他们带着一起摇头晃脑了。
从他已经学会了的《千字文》,再到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发现许淙两本书都读完了之后,许夫子又开始让他跟着大孩子一起上课,给他们讲《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两个月后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许淙背着手把《论语》全部背完,然后仰头看向许夫子。
“夫子,我都背完了。”
为了背这篇《论语》及其注释,他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刚开始学的时候是十月初,但现在都已经腊月了。
当然,这是在他上午上课,下午玩耍的前提下的。
不过他觉得许夫子的教学方式不太好,因为他就只会叫人背,背课文,背其他前辈大儒们的注释。
总之就是有什么背什么。
就比如《论语》吧,许淙就被要求除了《论语》这本书之外,还要背好几个版本的注释,他现在只是背完了最通用的那一版,后面还有好几本书等着呢。
他觉得这个教学方式,很有问题!
但又不能说。
因为人家许夫子不是在故意误人子弟,而是他读书,也是这么读的。先认字,听夫子粗略讲解,然后就是背诵。
总之得背得滚瓜烂熟就没错了。
听说他那个渣爹小时候也是这样,而且这个读书方法还是渣爹发明的,他在村塾读书的那段时间,就把这里的书都背完了。
现在渣爹科举有成,还做了官。所以他的办法被许夫子借鉴,不但自己背,还要求他们这些小朋友也跟着背。
被渣爹拐着弯坑到的许淙:……
经历过随堂考、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高考等等无数次考试,次次都能取得好成绩的许淙有很多槽想吐。
难道就不画个重点?
完全可以像他一样,通过梳理文中脉络,整理出重点,然后通过联想记忆、理解记忆、多通道记忆、口诀记忆等等方式记下来啊。
又轻松又简单。
哎,还是那句话,他现在年纪太小了,很多事情不好去做,很多话也不好去说,不然他就不是天才,而要变成妖孽了。
做妖孽可不是什么好事,一不小心就要变成妖怪。
第17章
“好!”
听到许淙流畅背完,许夫子再一次赞叹出声。
他现在是越看许淙越是喜欢。
许淙真的是他见过的孩子里最有天赋的,他甚至隐隐觉得就连如今正在做官的大林兄弟也有所不及。毕竟大林兄弟这么小的时候,还不知道有读书这回事呢,那时村子里像他们这么大的孩子们,都要帮家里干活。
而且大林读书主要靠的是勤奋,一遍背不出他就背两遍,背三遍四遍,就是帮家里干活的时候,也是念念有词,时刻不忘努力。
但许淙不是。
许淙是轻轻松松就把一本书背出来了,而且还很明显地留有余力。这是一个多么有天分的孩子啊,假以时日他们许家村,怕是又要出一个进士了。
许夫子看向许淙的目光,堪称热切。
“好!淙哥儿你背得太好了!”
许夫子又赞了一句,然后视线转移到了屋里的其他人身上,有些恨铁不成钢地说道:“你们看看淙哥儿,他今年三岁不到,但已经把《论语》都背完了!”
所有孩童神色一凛,有些年纪大,已经在村塾学习了好几年的少年,更是在许夫子的目光下羞愧地低下了头。
许淙叹气,他就知道会这样。
好在许夫子也知道不是谁都是许家父子,所有在说过一遍,刺激了他们一番,然后又把许明成抬出来画了一块饼之后就住了口,开始讲解起今天的段落来。
趁着夫子没注意,坐在许淙旁边的石头困惑地低声问他,“淙哥儿,你怎么背得这么快啊?我连《千字文》都没背出来。”
“我爹说再背不出来,我就要挨打了!”
背书是有方法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