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参考前一任的太子妃人选,也就是胡家姑娘,那可是胡首辅的亲孙女。这说明了陛下和皇后娘娘,还是更看好文臣家的女儿。
如此一来,是阁老亲曾孙女,又是家中嫡长女的蕙姐儿,就有可能会被宫里选中,成为新的太子妃。
这对于云家而言,是不利的。
母仪天下虽然尊贵,下一任天子的外家也很有诱惑。但不管是云光霁还是云阁老,以及云家下一代的云麒都以为,云家兴盛多年靠的是族中子弟努力读书科举,而不是靠姻亲和别人的提携。
所以为了避免选新太子妃的消息传开之后,自家再匆匆为女儿定亲引得旁人关注和帝王猜忌,云光霁想着不如就趁此次春闱,也学其他人家那样来一次‘榜下抓婿’。如此一来姐妹俩嫁的还是同年,今科最为出色的两位年轻进士都是自己的女婿,传出去不但不会显得婚事突兀,还能赢得一桩美名。
但他的这个理由说完,云夫人却有不同的意见。
“老爷,我觉得这个张元蒲不妥。”
云夫人道:“虽然他考中了会试第三,但其家里人性情如何我们却是不知道的,如此定下婚事终究是仓促了些。”
“老爷你的打算,估计是看着他读书和性情不错,觉得他家里如何不要紧,顶多我们嫁女儿的时候多陪送一些嫁妆吧。”
“但万一他也是一个赵承业呢?”
云光霁愣住了。
“这……”
这的确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赵承业虽然被夺去了乌纱帽,赵家全家也被赶出了京城,被驱逐回乡了,但他们父子引起的风波却还没有停歇。
充州赵氏一族会如何反应,会不会跟以前的‘假状元’案里一样将赵承业全家除族,以撇清关系京城这边不得而知,但与赵家有关系的人,最近都倒了大霉。
首当其冲的就是赵家所在县的县令,也就是当年将赵胜点做县案首的那一位,因为现在朝廷已经查明赵胜考县试的时候,他的身份还是庶子。
赵承业给儿子改族谱是在赵胜考了县案首之后。
因为发现儿子在科举上很有天赋,然而周家却不肯将他认下,所以赵承业才动了改族谱的心思,以求他在后面的科举路上有个好名次。
如果没有周家敲登闻鼓这一出,估计赵胜会顶着嫡子的名头考完科举,直到后来才会找机会恢复庶出的身份。
但凡事没有如果。
如今赵家的事被揭露了出来,朝中无人帮忙说话的那位县令,也没人在意他当时是一时失察,还是收了赵家的好处,总之他被罢官了。
而受到牵连的不止他这一个,基本上与赵承业走得近的人,都被弹劾了。因为在外人看来他们就是一丘之貉。
跟个小人关系好,能是什么好人呢?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赵胜一路考来的那些主考官们,人人都没能幸免,基本上个个都被御史弹劾了。
不过因为后者基本上都在朝中有人帮忙说话,而且也没有参与到赵家的事情上,所以受到的影响有限,顶多也就是罚了些俸禄而已。
但这也人人自危了。
他们倒不是觉得赵家的这件事会牵连到自己,而是担心周围会有赵承业这样丧心病狂的人,尤其是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这段时间基本上都给自家女儿去了一封信,有的还打发人亲自去看,务必确认姑爷不是第二个赵承业。
结果这一确认,就有人家和离了。
那家人倒不是真的发现了第二个赵承业,而是通过赵承业这件事,清醒地认识到了某些偏心妾室的人到底会多么的丧心病狂。而正好自家女儿又还没有孩子,所以干脆快刀斩乱麻,连这门姻亲也不要了,免得以后有受不尽的气。
这件事就发生在殿试的前两天。
许家因为家里有人要参加殿试,所以全家都闭门不出,消息不灵通。但云家就不一样了,云夫人昨天出门的时候,就听人说起了这件事。
这让她心有余悸。
短时间内听说了两件这样的事,所以如今云光霁再提寒门子弟的时候,云夫人下意识地就觉得这样不够知根知底,而且家境贫寒的人家不妥。
张元蒲若是第二个许明成还好,可万一他是第二个赵承业呢?
云光霁听完她的意见,也沉吟起来。
“那你觉得呢?”
云夫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开了口,“其实我昨日出门,就找相熟的夫人们打听了一下,还真有一个适合的人选。”
“老爷您可记得王尚书家?”
“王尚书家?”
云光霁心念一转,马上就想起了夫人说的王尚书是谁。
如今朝内尚书有好几个,但姓王的却只有一位,那就是以前的吏部左侍郎王大人。
当年祖父回乡守孝之后,原本是属意王侍郎接任吏部尚书位置的。但最后陛下却没有同意,而是让胡首辅兼任。
后来没过多久王侍郎就到了工部,如今已经是工部尚书了。
云光霁道:“王尚书家的谁?”
“王尚书家里有个小儿子,”云夫人道:“他也是这一科,会试的时候考了第六十八名,没有意外的话这次殿试的结果出来之后他也是一个进士。”
“第六十八名……”
云光霁微微皱眉。
说实话,对于一个自身考了殿试第二名,儿子考了第三名。如今弟子的成绩虽然还没出来,但想来不会跌出一甲的人来说。会试的第六十八名真的是一个平时从来没有想过,也不会去多加注意的名次。
毕竟是第六十八名。
这样的名次要是放在前朝,每次春闱只取十几人、几十人,或者一百多人的时候。要么名落孙山,要么就是同进士。
也太低了些。
别的不说,如果这样的人成为了自己的大女婿,那么以后一家人里,岂不就是他的科举名次最低,而且跟麒儿、淙哥儿差得很远?
相比起云光霁的顾虑,云夫人倒是不觉得有什么。
她道:“老爷,这位王锦虽然只是王尚书的小儿子,但却是嫡出,在家里备受王尚书夫妇的宠爱,今年不过十八岁。”
“而且他温文尔雅,孝顺长辈,有王尚书在,他的前程也是不愁的。”
“王夫人说,若是蕙姐儿嫁过去,她必定视若己出,而且还会让她管家。因为王尚书的大儿子和大儿媳妇如今在老家侍奉长辈,而且我还打听到王尚书的大儿子如今不过只是一个秀才,比不上他这个小儿子。”
“王夫人还说,将来若是王锦外放,也让蕙姐儿一道去。”
云夫人显然对这门婚事还是挺满意的,又补了几句,“我们家与王家,也算是知根知底的,王夫人也和善。”
“我们前些年在京城的时候,还见过王锦呢。”
“对了,王家也跟我们家一样,是书香门第,不但在老家有田地铺子,而且王尚书为官多年,也积攒了一些家业,蕙姐儿嫁过去不愁吃穿。”
“老爷,你觉得如何?”
云光霁想了想,没有直接答应,“我看看人再说。”
毕竟是女儿一辈子的事,在没有看到这个王锦之前,他也不敢轻易下决定。而且对于王尚书这个人,他也得找祖父打听打听才行。
姻亲,那可是结两姓之好。
所以不但要看看那个王锦如何,就是王尚书的为人也是要打听打听的。若是把女儿嫁过去之后才发现不妥,那可就追悔莫及了。
第142章
云光霁说做就做,没有含糊,他不但询问了自家祖父,还让人去打听了王家的情况。后来想到许明成的岳父金侍郎曾跟王尚书同僚多年,没准会更为了解其为人,他还把许明成请了出来询问,然后回到家他就摇头对云夫人道:“王家不妥。”
云夫人诧异,“老爷,有何不妥?”
云光霁坐了下来,重重叹气,“旁的倒还好,祖父说王尚书办事勤恳,下人们去打听,也没有听说王锦有什么不妥。但许明成一听我说的是王尚书家的小儿子,就摇头了。”
“你道是为何?”
云光霁冷笑了一声,“他说他的岳父金侍郎以前和王尚书同为吏部侍郎的时候,两人就不太对付。而那王尚书每次见到他那蒙荫做官的大舅兄金康时,都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睛的。”
“还有在对待许明成和金康时上,两人明明同样和金侍郎有关,但他却是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对许明成和颜悦色,对金康时冷眼相对,这样的人教出来的孩子,不行啊。”
甚至云光霁怀疑,这位王大人的长子,恐怕不是真的因为要侍奉长辈才留在老家的,而是因为他读书不行,所以才会被放弃。
这样的人家,他哪里放心把女儿嫁过去啊,万一将来的外孙也读书不行,王家是不是也要将他放弃,不让他出来‘丢人现眼’啊?
听到这话,云夫人也愣住了,夫妻两个面面相觑起来。
最后,云光霁摇头苦笑,“这选个女婿,可比读书科举难多了。哎,我现在都有些后悔,早些年没多收两个弟子,不然如今也不用犯愁了。”
“对了,殿试的结果今天也出来了吧,也不知淙哥儿考得如何。”
……
许淙也在等待着殿试的结果。
他给家里人讲解完《科举记》的最后两册之后,就将原稿交给青木,让他临摹出几份来。
一份要送去给邹东家,毕竟自己现在已经考完了殿试,再不送新的画册过去的话邹东家就要上门催了,而且他也答应了今年会把《科举记》画完。
所以既然已经画完了,那就直接送去,不用等人催稿。
至于另外两份,他是要送去云家的,一份送给云麟,另外一份则是送给莹姐儿。虽然还没有正式下定,但亲事已经说好了,所以许淙觉得不用再避讳太多。
而且《科举记》也没有什么不能给莹姐儿看的内容,老师知道了,大不了再给自己两个白眼,或者罚抄书。
他现在已经考完科举了,可不怕老师布置作业!
等把临摹的画册都送出去,也到了殿试放榜的时候。
这天一早许淙就起来了,然后就跟殿试那天一样,他和其他贡生们等候在宫门外,不过今天和那天不同的是,所有人都没什么心情闲聊。
一群人分作两排入宫,然后紧张等待。
乐声响起,有声音从丹陛最上方传来:“一甲第一名:许淙。”
许淙精神一震,没等他再凝神细听,两边的侍卫们便跟着大声喊了起来:“一甲第一名:许淙。”
他们的声音异常洪亮,与刚才那个因为隔得太远而显得模糊不清的声音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一声喊完又是一声。
“一甲第一名:许淙。”
一甲第一名。
他是状元!
许淙的内心非常高兴,但脸上却还是保持了镇定的表情。等他的名字唱完三遍之后,他朝着殿内行了一礼,然后按照一位礼部官员的指点,背着在场三百名贡生的注目礼,出列谢恩,然后站在丹陛左方。
随后,一甲其他两人的名字也被侍卫们喊了出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