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姑娘……”
说到这里,云夫人深深皱眉。
云光霁苦笑,“你也想起来了吧?”
“太子大婚是一件大事,单单筹备便要一两年的时间,一年多前定下了胡家姑娘之后宗正寺那边就开始准备了,原本太子殿下是今年春天成亲的。但胡家姑娘却在八个月前生了一场急病,不幸去世了。”
“未过门而病逝,是为不祥,当时朝臣们有弹劾胡家照顾不周的,也有弹劾太子克妻的,东宫和胡首辅都很被动,胡首辅更是被逼得上了致仕的折子。”
“后来是太子殿下主动说新的太子妃人选延后一年再定,并请旨将胡家姑娘以良娣的位份入葬。让她以后有香火供奉,不至于成为孤魂野鬼,所以当时满朝文武都夸赞太子有情有义,胡家更是感恩戴德。”
“可再过不久,就要满一年了啊。”
云光霁道出了自己今天告假的缘由,“今日我在衙门的时候,听人说裕王殿下准备给裕王世子选妃,或许过不了多久裕王便能抱孙了。”
“提到裕王,便有人提起了太子,然后便说起太子殿下如今却未成亲,东宫不知要何时才能有皇孙出生。”
“听到这话,我这心里便有一股不安。”
云光霁直截了当地说道:“第一位太子妃选的是内阁首辅,胡家的孙女,如今再选第二位太子妃,总不能相差太多。”
“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云夫人忙点头,“是这个理,那老爷,我们现在要怎么办才好?”
“所以赶紧给蕙姐儿定下亲事吧,”云光霁道:“母仪天下虽好,但我们家这样的身份,靠的是麒儿他们这些族中出息的子弟,无需女儿来添光彩。”
“祖父也是这个意思。”
云夫人也开始着急了,“可我们没有合适的人选啊。”
云光霁想了想,“我倒是想到了一个,就是今年的会试第四,张元蒲。他也就比淙哥儿大一岁,今年十八。不过他好像是寒门出身,跟许明成差不多,你若是同意,我就差人打听打听。”
云夫人犹豫了。
……
太阳西斜,保和殿内的许淙已经写到了最后一题:朕欲使国富也,何如?
这题有点难啊,一个国家想要富裕起来,涉及到的东西是方方面面的,绝不是一言两语便能够说清。
许淙一边磨墨一边仔细想了一刻钟,然后提笔写道:‘民富,则国富也。’
如何才能使国家富裕,这个问题问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答案,许淙自己的答案则是百姓富裕了,那么国家便能够富裕。
开篇写出了自己的观点后,他开始逐一论述。
如何使百姓富裕呢,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一个,轻徭薄役是一个,吏治清明也是一个,但许淙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把经济搞起来。
历史证明了,只要经济发展起来,那么很多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很贫穷,那么问题便会不断的出现。
所以许淙这篇策论的核心要点,就是要发展经济。
至于如何发展,他结合了自己之前的读书,游历以及在勉县、恭州、青州等地的见闻,以及从许明成、云光霁等人处听说的经验,给出了几个意见。
首先朝廷的政策,也就是‘重农’是不能改的,因为‘地乃民之本也,失地则失民。’
那些没有地的百姓们,要么饿死了,要么就是卖身为奴,而作为奴仆他们是不交税也不服劳役的,所以对于朝廷而言,这些人就约等于无。
所以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得鼓励百姓们留在田地之中。
百姓们有地,民心就稳。
说完了这一点后,许淙继续往下写。
他下面的这一段就全是夸夸夸了,说本朝建立时,取消了前朝的各种苛捐杂税,此乃百姓之福。然后又说陛下登基以来,轻徭、薄赋、广纳谏,几十年下来,已使‘民安也,民增也’,陛下乃明君也。
所以如此英明的陛下您,只需要再对商贸松一松,使农税与商税并行,而非如今的重农抑商,则‘民富,国富矣’。
为了让自己的这篇策论更有说服力,他还举了一个之前在青州府衙实习的时候见过的一个例子,说一次买卖缴纳的商税,等同于十户人家一年交的税。
而这还不是最高的。
最高的当属边贸、海贸过程中交的税。如海贸,据他游历那段时间的观察,什么东西只要往船上一运,则‘利十倍、百倍也。’
朝廷岁入一千万缗,市舶司即占一成五,足可见海贸之利。
而英明的陛下您,也不用担心放宽了商贸之后,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为经过陛下您这几十年的励精图治,如今海晏河清,民安也,民增也。
增长的这部分百姓,因为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田地,所以生活得不富裕。因此只要朝廷放开商贸,让农、商并行,那么他们就会投入到商贸之中,产生更多的赋税。而百姓们缴纳的赋税一多,则国富也。
最后农业支撑商业,商业反哺农业,则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当然,这样必然也会产生其他问题,比如土地兼并、贪腐等等,所以后面许淙又用了一段来写会产生什么什么问题,然后要怎么解决。
全部写完之后,他总结并且点题。
若想使‘国富’,则得先使‘民富’,民富而国富之,若使民贫而国富,则大祸矣。
草稿写完,他认真地读了几遍,然后又修改了一些词句,并且检查了避讳等等都没有问题,才用练习了十余年的馆阁体,仔细地抄写在卷子上。
如此,殿试就结束了。
第141章
从宫里出来后,许淙松了一口气。
因为殿试的结果不会马上出来,所以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他便拥有了一小段的空闲时间。
想了想,他决定将《科举记》完结了。
《科举记》这本画册,还是他三岁那年画的,这么多年来偶尔更新,偶尔断更,如今已经画到了第十三册 。
结束了游历的许大林三人前往京城,参加会试。
至于第十四册 和第十五册画什么,他也已经想好了,并且还画出了其中的一部分情节。这次再画,他便添加了一些京城的景色。
京城的繁华那是必须要画上去的,毕竟是国都啊,不但要画而且还要画得尽善尽美非常好看,让人一看到就想要来游玩一番。
至于形形色色,年龄不一的举人们也不能落下,毕竟会试和殿试是这本画册的最高潮,有了主角那怎么能缺少配角呢?
所以最后的这两本许淙画得非常认真,还参考了自己在贡院和皇宫内的亲身经历,画出来的内容那叫一个如临其境。
最后,许淙在第十四册 的末尾画了一个传胪大典。
文武百官在殿内,而新科进士们则在殿外,他们有的平静、有的紧张,有的激动,还有的黯然。正在这时,殿内传来了一个声音。
‘一甲第一名,许大林。’
至此, 第十四册 就结束了。
《科举记》第十五册 的开头,则是许大林考中状元之后,与考中了探花的王家少爷,考中了进士的张家少爷,以及其他进士、同进士们跨马游街的画面。
这是每一个进士,一生都只有一次的场景。
百姓们为他们欢呼,热烈地追逐着他们的身影,新科进士们所到之处,两边的街道上很快就挤满了人群。
还有人朝他们扔鲜花、绢花、手帕、荷包等等东西。
全部画完之后,许淙拿去给家里人看。
对于《科举记》这本画册,许家人都很熟悉了,从它还是《许家村二三事》的时候,这本画册就在家里广为流传。
王老夫人看到《科举记》完结了,也很高兴。
“乖孙呐,你可算是画完了。”
“祖宗们都等着呢,今晚啊你就将它们放到祠堂去,让祖宗们都好好看看,这可是你画的第一本画册。”
许淙脸色微红。
三五岁的时候他觉得这种事很好玩,但如今年纪大一些了,想法就有了些许改变。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大事,所以他还是答应了下来。
许淙不但答应了王老夫人的建议,他还打开了刚画完的这两本画册,像小时候那样仔细地跟王老夫人讲解。不同的是,他现在已经不能趴在王老夫人膝上了,而且旁听的除了王老夫人、许明成和金氏之外,还多了浵姐儿和泽哥儿。
“奶奶,你看这是许大林,他已经长大了。”
王老夫人看得直点头,“是长大了,长得真俊。这后头就是他去考会试了吧,哎呦这就是皇宫吗?可真大啊。”
“是啊,这就是皇宫。”
许淙指着最宏伟的那栋建筑道:“这就是金銮殿,还有这是保和殿,我们殿试的时候就是在这里考的。”
说话间,第十四册 已经翻到了底。
默默听着的泽哥儿突然眼前一亮,喊了句,“状元!”
许淙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对,许大林考中了状元,一甲第一名就是状元,泽哥儿你以后也要努力考状元啊。”
已经开始读书的泽哥儿顿时皱起小眉头。
他现在已经知道状元意味着什么了,若是别的小孩怕不是马上点头,但他的性子谨慎,从不胡乱许诺,而如果说出口了,就要做到。
所以想了一会儿,他才为难道:“我努力。”
看着他的这幅表情,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至于《科举记》的第十五册 ,除了跨马游街之外,就是许大林等三人衣锦还乡,临走去别的地方做官之前在家乡建了三座进士牌坊的事了。
王老夫人看得津津有味,还给两个小的讲了当年一家人去勉县,路过村口牌坊的时候许淙说过的孩子气话。
“淙哥儿当年啊,还说将来要挣一座比他爹那座更大,更好的牌坊回来……”
“还说要考第八十八名……”
……
在许家人其乐融融的时候,云光霁也没有闲着。
他亲自打听了本次会试的第三名张元蒲,然后便回家跟云夫人商议起来,“我觉得这个张元蒲不错,他家中虽然没有人做官,但也是书香门第。往上几代还出过进士和举人,只是如今没落了而已。”
“最要紧的是他为人上进。”
“此子前些年为了读书,还在寺庙里待过一阵子。可见他心性坚定不为外物所动,对于他们这样的年纪来说,实在是难得啊。”
云光霁最开始是没有把张元蒲列入女婿人选的,因为在会试开始之前,这人的名气就算大,乡试的名次也不高。但现在再看,却觉得这人虽然比不上自己的弟子许淙,但对于年轻的进士而已,也还是不错的了。
最重要的是他和祖父还有一层隐忧,那就是如今因为还没到一年,所以不管是宫内还是东宫,都没有传出要选新太子妃的消息。
但再过两三个月,恐怕宫里不提,朝臣们就要上折子催促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