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你听到了吗?”
“我是第一名啊,是会元,是第一名,我考了第一!”
“厉不厉害!”
“厉害,很厉害。”许明成的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灿烂笑容,他抱住扑过来的儿子,哈哈大笑地拍了拍他的背脊。
“你果然没有让为父失望!”
“那当然!”许淙得意洋洋,然后又跑到已经半头白发的王老夫人面前,高兴问道:“奶奶,我考了会元,是会试的第一名!”
“比爹还要厉害!”
王老夫人早就笑得见牙不见眼,连连说好,“乖孙呐,奶奶就知道你肯定能考上的,哈哈哈我的乖孙考了会元,考了会元啊!”
“光宗耀祖,光宗耀祖!”
浵姐儿也很高兴,“大哥,恭喜你。”
泽哥儿也小大人一样地朝他拱手,“恭喜大哥。”
许淙哈哈笑,顺手摸了一下泽哥儿的头,“同喜同喜,泽哥儿,等我考完殿试,我就把我用过的书都送给你,不用谢!”
泽哥儿回想起大哥书房里两大架子的书,顿时皱起小眉头。
许淙笑得更大声了。
他跟弟妹以及王老夫人说了一会儿话后,又跑到了金氏的身边,“娘,我考中了会元,比爹的名次还要高,高了很多!”
“是,娘知道了,你比你爹还要厉害。”
金氏望着已经比自己还要高的许淙,眼中含泪,然后她对许明成道:“老爷,淙哥儿高中是我们家的大喜事,不如这个月的月钱都发双份,让大伙儿都沾沾喜气。”
“应该的,”许明成豪爽大笑,“不但这个月要发双份,等淙哥儿殿试的时候也发,我们家如今也不缺这些银钱。”
“对了,淙哥儿高中的事,得打发人去云家说一声。”毕竟如今云光霁不但是淙哥儿的老师,还是他的岳父,如此大的喜事当然要告知对方。
金氏忙道:“去了,刚刚我便吩咐了人。”
……
会试放榜跟乡试放榜一样,是全城的大喜事。
随着去贡院看榜的人陆陆续续回来,以及报喜的人敲锣打鼓、接二连三地上门,本次会试的名次也在京城传开了。
没过几天,许淙就拿到了一份名单,以及会试前十的卷子。
会试的名单是有人放榜之后专门去贡院外抄的,上面有所有人的名次,没有意外的话这些人就是许淙的同年了。
至于前十名的卷子则是云家那边送来的,据说是云光霁请礼部的人帮忙抄录,然后特地送来给他看看,好让他‘知己知彼’。
许淙认真地看了一下。
这一次的会试,有几个他熟悉的人也参加了。比如同是庐州人的郑瑞成、以及上次会试他哥考上了,但他自己却落榜了的王武等等。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赵胜。
赵胜这个书中主角,之前已经集齐了县案首、府案首、院案首、解元等四个第一,这一次会试之前,他中会元的呼声也挺高的。不过最后许淙的文章更符合主考官的心意,所以他只考中了第二名。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自己的话,那赵胜估计就是会元了。如果他考中会元,那么就是连中五元,最后的确有很大可能获得状元。
不过现在都没有了哈哈哈。
对此许淙是很高兴的。
毕竟为了这场会试,他不但从乡试之后就日以继日地努力,而且还出门增长见闻,跟其他地方的举人们进行交流。差不多一年下来,连鞋子都走破了几双,至于钱财更是花出去不少,其他的水土不服、迷路等等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可谓是努力到了极点。
当然虽然达成了心愿,在会试的时候考过了赵胜,隔空给了赵承业这个阻拦自己获得解元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但许淙也不会小看了人。
毕竟会试并不是科举的终点,后面还有最重要的殿试呢。
所以他认真地看了前十名的会试卷子,然后拿着它们找到了许明成,“爹,你看看赵胜的这份卷子,写得还挺好的,就是有些虚浮。”
许明成看了一下,点头,“你说得是不错。”
“此子估计是没经过什么事,所以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还行,但却写不出钟尚书想要看的东西。他的文章辞藻华丽,失于轻浮。”
顿了顿,他又补充了一句,“不过上两任的状元便是这个路子,你殿试的时候要多加留心,免得马失前蹄。”
许淙听懂了,许明成的意思就是当今陛下喜欢歌功颂德呗,因为每次的前三甲都是他点的。不过这也很好理解,毕竟谁不喜欢夸夸夸呢。
等殿试的时候,他也闭着眼睛跟着夸就是了。
肯定不会比别人夸得差。
不过提起赵胜这个人,许淙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周耀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到了京城没有。自从年前收到他们的信后,就一直没有动静了,许淙还有些担心。
或许经不住念叨是世间真理,会试过后没有多久,许淙就得到了周家人的消息。不过他们这次没有亲自上门,而是让人送了一封信。
信中说他们已经到京城了。
但遗憾的是,他们在路上不慎走漏了行踪,赵家派出来的人现在正悄悄地在京城各个客栈找他们。所以为了不给许家带来麻烦,他们就不上门了。
而在这封信里,周耀还说他的堂伯祖父这次还受了点伤,所以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他们决定不等到殿试结束,而是明天直接去敲登闻鼓。
打还在外地为官的赵承业一个措手不及!
在信的最后,周耀代表周家表示,说此事不管结果如何,周家都万分感谢许家和云家的帮助,不胜感激云云。
许淙看完信后,直接递给了许明成。
“爹,你怎么看啊?”
“明天……”
许明成笑了起来,“这个日子不错,明天正好是大朝会。而且登闻鼓的附近有一座登闻楼,正好能够将那座鼓映入眼底,为父这就让人去安排位置。可惜你的老师要上朝,不像我这个闲人无所事事,不然就可以请他一起去了。”
许淙:“……还能这样?”
而且爹你也不闲吧,自从回京之后,你就一直在四处走动,想要补一个更好的缺啊。要不是没有合适的,你恐怕早就忙碌起来了。
许明成没有理会许淙的吐槽,他第二天一早就带着许淙以及几个家丁来到了登闻楼,一边喝茶一边等待。
终于,周家人出现了。
他们互相搀扶,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立在宫门前的那只大鼓走去。但走着走着,远处却有几匹快马飞奔而来,然后为首的那位中年男子一拉缰绳,从马背上翻身而下,扑通跪倒在了周家人面前。
见此情形,许明成和许淙马上站了起来。
片刻后,认出了来人是谁的许明成眼神微眯,低喃道:“赵承业……”
第136章
那个突然出现的中年男子,是赵承业?
许淙好奇地探出头去,想要看看这个将正妻和岳家不当人看的大渣男到底长什么样,以及他这样匆匆赶来,会对周家人说些什么。
可惜的是离得有点远,听不清。
许淙瞪大眼睛看了半响,就只看到那个赵承业跪倒在地,似乎是在辩解和哀求。而他带来的那些人,则隐隐地将周家人围住,还想要上前拉扯。
这可不行!
许淙顿时看向许明成,“爹,现在要怎么办啊?”
因为周家人之前在信里面说,不想许家跟这件事牵扯太深,所以不但他们独自前往,就是许淙跟许明成也只是在这里旁观。
但现在看来,这样不行啊。
别说周家人会不会被赵承业打动,就是看他带来的那些侍卫,也充满了‘来者不善’的味道。若是他们不插手,恐怕等下就会发生当街绑人的事。
许明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环视一圈,发现登闻楼里面的客人们有些也发现了底下的动静,就跟某个家丁吩咐了几句。
然后对许淙道:“走吧,我们下去看看。”
“我与赵大人多年未见,如今这么巧,当然要下去打个招呼。也顺带问一问我们的赵大人,怎么突然进京来了,要知道外官可是不得进京的。”
这个好,许淙马上跟上。
而在他们下楼的同时,刚刚接到许明成吩咐的那个家丁,也躲到了不引人主意的角落,突然大声喊道:“哎呀你们快看,楼下那是什么?”
“好多人啊,是不是有人来敲登闻鼓啊!”
“快下楼,有热闹看了!”
这一声惊呼,顿时就在整个登闻楼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登闻楼本身就是特地建成这样,好方便人看热闹的。每天过来的人里,不但有喜欢这里茶水点心的,也有单纯想来看看登闻鼓,听一听、看一看‘故事’的。
所以这位家丁的话一出,四面八方顿时就热闹起来了。
“哪里哪里,哪里有人敲登闻鼓?”
“天啊,真的有人敲登闻鼓吗?那会被打板子的啊!一顿板子下来,命都没有了,不会真的有人敢敲吧?”
“有人,真的有人!”
“快快快,我们快去看看!”
“让让,让让……”
没过多久,整座楼的人都沸腾了,齐齐跑下楼去。这样的场景把掌柜的和店小二们急得得团团转,脸都涨红了。
“客官,客官您还没结账呢!”
被拉住的客人甩下一锭银子,豪爽道:“不用找了!”
身后的这些动静,早就已经下楼的许明成和许淙是看不到的,他们从楼里出来,然后就目的明确地朝着周家人的方向走去。于此同时,今天特地带出来的家丁们也警觉地护卫在他们四周,与赵承业带来的人隐隐相对起来。
距离越来越近,周家人与赵承业的对话,也就越来越清晰。
许淙听了一会儿,顿时不屑地撇嘴。
听听那赵承业在说些什么?
面对着周正礼的质问,他说自己不是有意的!
因为他其实没想过要让李氏冒名顶替周氏,而是当初周氏没有生出儿子,他年岁见长却没有儿子继承香火,所以才想着将李氏和儿子接到身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