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宋贵妃的手段,是绝不能再让她叶胜男再存活的,可现下她还活着,又是什么缘故?
还有先前醒来时,那个要置她于死地的小姑娘又是何人?
倘若是先前,叶胜男还敢说定是那小姑娘认错了人,可就算那小姑娘认错了,方才那妇人也认错了?
叶胜男直觉,不是她们认错人了。
想罢,叶胜男不禁伸手摸摸了自己的脸,又看看自己的手,再看向对面窗下的炕上一张小炕桌,桌上有个镜盒。
叶胜男扎挣着便要再起身来,可一来是眩晕气促得厉害,二则汤药的效应也上来,叶胜男不得不又躺回去,迷迷糊糊的就睡去了。
一觉便到了次日。
天边方略有霞色,窗外传来低低的起作人行之声。
叶胜男悠悠醒来,人还未清醒透,眼前的景象让她怔愣了片刻后才想起先前的事来。
再看屋里没人,叶胜男试着起身,感觉比昨日好受了些,便挪动着下床来。
叶胜男一步一步慢慢往镜盒处走去,在触手可及时,叶胜男几乎是扑倒过去的。
深吸了一口气,叶胜男轻轻打开镜盒,镜盒虽不是当下新鲜的样子,可里头的铜镜却十分的光洁明亮。
镜子渐渐映出一人来,那人年约十六七,包着白布条的额上,一头毛糙的长发;焦黄的脸面,消瘦的两颊;双唇干皱,嘴角天生的略上翘,似笑非笑;鼻梁笔挺,几点雀斑在上头;弯眉似月牙,色却十分的轻淡;一双细长丹凤的三角眼,也唯有那眼神有自己曾经的影儿了,余下的那里还能找出叶胜男原先的样子来。
就算叶胜男未亲眼见识过,但也知自己这是冤魂夺舍生还了,而被她夺舍的人应该就是昨日那位妇人口中的大丫了。
叶胜男一时受不住,当下便要厥过去,只是她险险地咬上了舌尖,这才挺了过来,却再不敢看镜中人的样子,伏在炕桌上,口中不住地念着,“阿弥陀佛。”
叶胜男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了几日,疑问丛生。
当日到底是怎么附身在徐大丫头身上的?又该怎么再出窍?
被自己夺了舍的徐大丫头又去了哪?
就在这时,封嬷嬷又领着大夫来了,叶胜男隐隐听到,“……这药我外甥女她越吃越不见精神了,要不大夫再换一方?”
大夫懒懒散散道:“常言‘病去如抽丝,’急不得。再者姑娘她先头便得了那样的重症,又火上添油地受了这样的伤,寻常人早便当场毙命了,可如今却还能保住一条性命,已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封嬷嬷一听顿觉心有余悸,道:“您是说,若非医治及时,大丫她……她……”封嬷嬷忽然就向大夫蹲了一福。
大夫忙跳开,“这是做什么?”
封嬷嬷感激道:“老妇代外甥女谢过您的救命之恩。”
大夫又随意地摆摆手,“实不相瞒,这和我不相干,是姑娘她自个挺过来的,我的药不过起辅助之用而已。”
再后来,封嬷嬷便领着大夫进来了,可叶胜男听罢,却倒吸了冷气一口。
若依大夫所言,徐大丫怕是在她叶胜男夺舍前便死了的,不然她这抹孤魂野鬼亦不能夺舍成功。
叶胜男不敢确定,但还是稍稍松了一口气。
那日后,叶胜男的身子便一日好似一日了,模样也养出几分红润来了,瞧着大好了,封嬷嬷就给叶胜男在太妃院中求来了一份差事。
这日,封嬷嬷拉着叶胜男,要去给太妃叩头谢恩。
“虽说如今太妃再不管府里的事儿了,诚心礼佛,那些个眼皮子浅,一心只想着攀高枝的,都说在我们这优昙婆罗院当差是最没前程的。可你要知道,太妃是家里最是慈悲的主子。在太妃身边当差胜在一份安稳无忧。”封嬷嬷絮絮叨叨地嘱咐了叶胜男许多。
叶胜男只一味地答应,“知道了,姨妈。”
于叶胜男而言,别的也都罢了,只是封嬷嬷口中的太妃,到底是皇室宗亲中哪位王爷的母亲?
这些叶胜男自然是不敢问出口来的,唯恐漏了马脚让人识破,请来高僧高道把她收了去,可就再难超生。
封嬷嬷的下房就在太妃上房后头的院子里。
叶胜男一路随封嬷嬷从上房后房门进去,绕过佛祖拈花的屏风,便见了豁然开朗。
太妃上房的正间堂屋上,一张瑞兽雕漆的短塌,地上相对着四张交椅。
只是此时正间里不见有人,封嬷嬷携着叶胜男穿过堂屋,直往东此间的暖阁而去。
只见暖阁中,一位头戴缀珍珠金饰黑梁冠,身着栗色团金蟒龙纹竖领金扣对襟衫的尊贵老妇。?
☆、第 6 章
? 可见这位定就是太妃了,叶胜男不由得越发端正了举止。
叶胜男的规矩,就是宫里最严苛的宫正都挑不出错来的。
所以这会子叶胜男将规矩一端起,气度上便大不同了,引得太妃身边的几个丫鬟,频频向她看来。
太妃坐在暖阁里,低着头,一手拾串佛珠,一手捧着佛经,口中念念有词。
也是稍近前来叶胜男才听清了,原来太妃在念的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彼时,太妃正念至,“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太妃正专心致志,忽闻有人道万福,这才打住,抬头来对封嬷嬷笑道:“快起身吧。”
叶胜男也这才将太妃的模样瞧清楚。
这位太妃,叶胜男见过,正是如今襄郡王的嫡母。
叶胜男能一眼便将人认出,也是因当初太后会不时宣这位太妃进宫闲话家常,叶胜男曾有幸得见数面的缘故。
而这位太妃的来历故事,更是精彩,在宫里时叶胜男就听过不少。
其中以仙去的老王爷如何宠妾灭这位太妃,这位太妃的嫡子又是如何英年早逝的,最甚。
传闻,老王爷乃先帝庶出的兄弟,因生母出身卑微,故而为皇子时,地位也就不显了,早早便出宫来开衙建府。
直到先帝夺嫡事成,先帝的兄弟姊妹就只剩下老王爷一个了。
正因如此,老王爷才能在先帝登基后得封为亲王。
而太妃则出身勋贵世家郑国公府,且还是嫡出。
以出身、才情论,太妃班配得上老王爷的,只是不知为何,老王爷却对太妃生不出敬爱来,反偏宠起妾室来。
当年得老王爷宠爱的妾室也有几房,可最为得宠还是魏夫人。
这魏夫人的肚皮也争气,竟比太妃先得了身孕,还撺掇老王爷,若得长子,就记太妃名下,作嫡子养。
老王爷也不知被什么蒙了心眼,道是太妃无出的,便答应。
可见当时老王爷对这位魏夫人的宠爱。
只是恰巧那时太妃传来喜讯,老王爷才不得不作罢。
只是魏夫人还不死心,找来太医说她怀的男胎,而太妃坐的只是女胎。
一时老王爷的心思,又被勾起来了,与太妃道,长子庶出,王府脸面难堪,还是让长子记太妃名下作嫡子,只要日后太妃生下嫡子,世子之位还归太妃子。
话说得好听,可一旦改庶为嫡了,还是嫡长,这世子之位还能不能归太妃子就两说了。
那时太妃也是个年轻的,性子也孤傲,如何受得了如此被人算计,自然不会答应,可知同老王爷闹到了何等田地。
后来,传言太妃被老王爷气得动了胎气,提早临盆了。
太妃整整痛了两天两夜,生下嫡长子薛浩,使太妃反败为胜。
只是因为薛浩月份不足,禀赋偏弱,病痛不断。
于是便又有蜚语流传,当年太妃是用了药,才比魏夫人先生下嫡长子薛浩。
而魏夫人则足月生下了康健的薛浚。
一弱一壮,如此分明的两个儿子,老王爷的偏爱就愈发了,成日家闹得嫡庶不分,尊卑不顾,鸡飞狗跳的。
之后太妃虽也有再得过一回身孕,只是瓜熟蒂落的却是如今的馨和郡主——薛清。
老王爷如此宠妾灭妻,御史自然不会放过的。
老王爷几番遭御史弹劾,得先帝戒饬,迫使老王爷不得不及早给嫡长子薛浩请封世子,朝中这才消停了。
可这番请封到底非老王爷自己愿意的,令老王爷对太妃越发水火不容了。
王府中的妻妾之争越发不能停止了。
太妃为稳固世子之位,让薛浩娶了先帝的实权勋贵衡阳候的嫡女——吕氏。
只可惜世子薛浩身子过于羸弱,吕氏数年只得一女,名,薛云儿。
而魏夫人所出的薛浚,因魏夫人的私心让儿子娶了她娘家的侄女魏氏。
说来也奇,薛浩因禀赋偏弱,生不出子嗣来也是情理之中,可这薛浚身体强健,却也数年无出,连个女儿也没有。
也亏得薛浚无出,襄王府成了诡异的相持局面。
这样诡异的局面,直到世子薛浩的忽然病故,才被打破。
太妃却在这时忽然发难了,以郑国公府归附当时还是七皇子的当今圣上为条件,七皇子出面按了薛浚一个不轻不重的罪名,暂且调离了京城,让老王爷一时无暇顾及后院。
太妃在背后以雷轰电掣之势,将魏夫人处以罪名,送到寺庙中幽禁。
至此,太妃与老王爷早已支离破碎的情分,彻底丢开了。
老王爷自然是不能看着爱妾受难的,只是薛浚还在外,祸福难料。老王爷一时难以两头兼顾,更别说找太妃的麻烦了。
也是不知道到底是人祸还是病灾的缘故,魏夫人突发急病了。
这下老王爷再顾不得别的了,一心就扑在魏夫人身上了。
可凭老王爷遍请名医,魏夫人终究没能救回来。
再待老王爷回过神来,想起爱子时,薛浚接到魏夫人病危的消息,竟敢无诏回京了,只是途中马儿受惊,薛浚堕马,人生生被马蹄踩死了。
噩耗接连,痛失爱妾和爱子的老王爷那里还支持得住,病势排山倒海而来。
病重之时,老王爷还想要休妻,可那里还由得了他,王府下上全由太妃一手掌控了起来。
没出半年,老王爷便殁了。
王爵之位就似天上掉馅饼一般,砸到了现今襄郡王薛沅的头上。
只是太祖有训,制曰:“非嫡出者不可袭封品爵;无嫡出,庶出者袭爵必降一等袭,袭降袭爵封,则再降一等袭之。”
所以不论王、公、侯、伯,其后人非嫡子不能请封袭爵。无嫡子只能由庶子继承的,必须降等级袭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