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罢,四姑娘险些把帕子给绞碎了,咬牙切齿道:“果然就是她,着实可恨。”
叶胜男却又思忖开了,“我只奇怪,就凭她个丫头,这些个害人的药又是哪里来的?”
彼时承恩侯府后门,那个伺候先帝皇后有功的桂嬷嬷听说苦姆果然小月子了,直得意地笑。
罢了,桂嬷嬷从恩侯府后门出来,绕上大街直往城西一处小院而去。
到了小院门前,桂嬷嬷小心敲了院门,没多大功夫就有人开门了。
见是桂嬷嬷,房门问也没问便直接领她往里头去了。
进了二门,桂嬷嬷就见一面上苍老却无须的老者,正在修剪花草。
桂嬷嬷上前唤那人作王先生,还道:“那夷女果然小月子了,先生你赶紧再教老婆子,如何才能让世子从庙里领回老婆子那苦命的女儿来。”
那位王先生这才抬眼看了桂嬷嬷了。
这会子若是有襄王府的人在,定认出这位王先生来。
这王先生不是别人,正是前几日被襄王府撵出府来的王道光。
就见王道光笑对桂嬷嬷道:“嬷嬷莫急,先吃杯茶,听我慢慢说来。”
桂嬷嬷也不疑有他,只因当年在宫里时她也是见过王道光的,且她还对王道光有恩,自然这些都是王道光说的。
正是因为这份恩情在,她瞧王道光又不像是个忘恩负义的,桂嬷嬷这才信了王道光,也料定王道光是不会害她的。
所以直到桂嬷嬷七孔流血而死,脸上还是那难以置信的样子。
而京城里,谣传襄郡王有先帝遗诏之事,似乎越演越烈了。
到了这日,更有说那遗诏竟是能废立皇帝的。
还在禁足的郑国公却收到了镇西候的密函。
郑国公看罢后,冷笑道:“他这会子倒是知道急了。我早告诫过他,皇上迟早要拿他开刀,他偏端着架子给我看。如今,想再寻我合作?迟了。只怕皇上连让谁接手西北军都敲定了。”
世子周安这时也看完了密函,“偏生他还得了那样的怪疾,可不是完了。”
郑国公拈这山羊胡,“不过他还是能用上一用的。回信告诉他,合作的诚意还是要表上一表的,也不用他作甚,就让他派人追杀二皇子。”
周安知道父亲口中的二皇子,并非如今的薛云上的次子,而是先帝的幼子。
只是这二皇子可是往后他们周家要紧的棋子,日后他们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键。
所以周安才劝阻,就听郑国公道:“你只管去办,我和你姑母都心里有数。完了,就等襄郡王一命呜呼了。”
?
☆、第 215 章
? 可事到临头,襄郡王的突然暴毙还是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就连太妃和郑国公都在其中。
襄郡王的死虽早在太妃和郑国公预谋之中,可当太妃和郑国公听说了襄郡王的死讯时,这二人还是先诧异了一回,后才抬手算了算日子,道:“虽早了些日子,但也罢了。”
宫里,薛云上听到回禀襄郡王殁了,面上虽半点异常没有,但还是让一点朱砂墨滴落在折子上,生生晕出好大一点污渍来。
而叶胜男则正好在见韩夫人。
知道韩夫人见到她不自在,叶胜男也没心思拉扯寒暄,正要打发人来领韩夫人去瞧大皇子,就在这时柯小可来回禀说,襄郡王去了。
叶胜男是怔了片刻,才起身往外头赶,“皇上在哪儿?”
柯小可回说在御书房,叶胜男便忙忙往御书房去了。
雏鸾宫中的襄郡王妃自然是比薛云上和叶胜男知道得晚的,但却是反应最是激烈的。
襄郡王妃是当下便吐了口血,没大功夫人便昏厥了过去的。
二十载夫妻,不管这二十年里这人带给她多少伤心失望,他到底还是她的丈夫,她孩子的父亲。
所以在得知襄郡王的死讯,王妃想起的不再是那些对他的伤心失望,而是他的音容笑貌。
至于同在宫里的四姑娘和小七爷。
小七爷还小,且自从王妃生下他后,一直都是小心将他养在身边的,甚少见襄郡王,所以对于襄郡王的死小七爷不过眨巴了下眼睛,问身边的伺候的人道:“那我是不是要出宫去,不能同大殿下玩耍了?”
只四姑娘哭得是梨花带雨,泣不成声的。
也因四姑娘是女儿,不比王府里的兄弟们受襄郡王的忌惮,且她又是嫡女便多得了许多便是大爷和二爷都没有的宠爱,所以襄郡王的突然暴毙对于四姑娘来说,算是晴天霹雳了。
襄郡王的死,让当初不管是为了什么进宫来的王妃等人都不得不去宫了。
彼时,太妃也从被软禁的院子里出来了。
四爷和四奶奶李钰到底是年轻,虽掌家些时日了,可到底没经历过这样的大事,自然就没了头绪,手足无措的。
在听说太妃出来后,四爷和李钰就如同见了救星般,诸事没有不请了太妃的示下再办的。
这般一来,好不容易才将太妃的耳目爪牙都清干净的王府,又重新落太妃的手里了。
太妃出来的头一件事,就是将襄郡王的心腹盛有余给拿了,罪名是襄郡王卧病之时,疑似存了不轨之心,再将王道光召了回来。
当日,太妃在打发了四爷和李钰如何派送讣闻,如何上折子禀告皇帝后,便亲至王府牢房过问盛有余的审讯。
“如何?”太妃问王道光。
王道光忙躬身请罪,道:“老奴无能。”
太妃却并未怪罪他,还道:“也罢,他从前到底是最得郡王信重之人。若轻易便能从他口里知道遗诏的下落,也不可信了。”
王道光道:“太妃说得极是。可若是再不尽快找出那遗诏,只怕有碍太妃和国公爷的大计。”
太妃点头道:“只是这盛有余也是个谨慎的,家里早没了人,在这王府里也没个亲近的人,不好拿捏啊。”
王道光道:“这些老奴也想到了,也想到了一法,就是怕有些折损福寿。”
太妃道:“你且先说。”
王道光道:“他们家人虽都没了,可葬身之地可跑不了。只要他不怕九泉之下家人不能安息的,那就让他亲眼看着祖坟被刨,先祖被抛棺荒野。”
一听这话,太妃果然皱了眉,“这的确是过于阴损了,但也是没法子了不是。大不了,日后多请高僧来诵经祈福便是了。”
王道光得了太妃的话,答应着“是”便去提盛有余了。
果然没出半日,盛有余虽目眦尽裂,但到底还是将遗诏下落道出。
王道光忙回了太妃,太妃连夜便领着人翻了襄郡王的书房。
就在书房上的一片顶瓦下,太妃终究是找到了先帝给襄郡王的遗诏。
太妃拿着油纸小心包裹的明黄遗诏,“难怪将书房里外都掘地三尺都未能找到这遗诏。”
说罢,太妃打开遗诏,只见上头开头便是“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圣旨开篇分“诏曰”“制曰”和“敕曰”不同。
诏曰,自然是昭告天下之意。
制曰,则是用于宣皇恩,示百官。
最后的敕曰,就是对官员臣子的告诫。
这遗诏开篇既然是“敕曰”,便可见一斑了,所以太妃越发便打起精神来看那。
果然不其然的,遗诏正是先帝对薛云上的训诫,且若是薛云上死不悔改,持此遗诏可废帝。
看罢,太妃便大笑了起来,“上天果不负我周家忍辱多年。只要有此遗诏,何愁我周家不能再兴盛。哈哈哈哈……”
太妃越笑越癫狂,让一旁的王道光都不由得有些心惊。
没多久,郑国公府便得到了遗诏。
完了,郑国公又去信让镇西候按在京城的钉子动手。
所以那日京城中许多人便瞧见几个面蒙巾帕,内里隐隐是锦衣卫袍服的人,十分猖獗的一路追杀一个孩子到闹市大街。
保护那个孩子的护卫一个接一个地倒地,眼看那孩子就要成刀下亡魂。
一家茶楼之上,有人掷下茶碗将杀手逼退。
另有书生模样的人,大喝道:“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如此肆无忌惮行凶,可将我朝王法放在眼里。”
说罢,几个家丁从楼下涌出。
围观的百姓见那个几个家丁弱小,不由皆道:“方才那孩子的护卫如此高壮都不是这些歹人的对手,这几个家丁又如何是这些人的拳脚?”
可没想到的是,那几个家丁却将歹人杀得步步后退,末了反是那几个歹人不敌,不得不四处奔逃,再不见踪影。
这时才有人认出那几个家丁,高呼道:“楼上的是魏老将军。”
这魏老将军当年可是与韩尚书先祖齐名的。
如今魏老将军虽不比镇西候在西北手握重兵,但在两广也是剿匪的能人。
此番魏老将军进京,是来述职的。
而方才大喝歹人目无王法的,正是其老友——都察院副都御使——倪清。
倪清此人最是耿直不阿,倔起来那脾气是又臭又硬的,所以那怕他挚友极少,但朝中许多人都不敢招惹他。
今日让倪清撞上这样的事儿,明日朝会他是定参不怠的了。
可就在魏老将军和倪清下楼看到那受惊不小的孩子时,却被孩子的模样的被唬了一跳。
也是在魏老将军和倪清怔愣之时,孩子惶惶忽然转身就跑了。
然,围观百姓太多,凭魏老将军的家丁如何身手了得,也比不上孩子的身形娇小。
就见孩子一通钻绕,便跑出了老远。
待那几个家丁冲人群,那里还见孩子的踪迹。
而茶楼里,倪清对魏老将军道:“倘若真是,这孩子定要找回。”
魏老将军道:“只怕是有人也觉察了这孩子的身份,这才派人对他痛下杀手。”
倪清怒道:“这也太猖狂了。只是就算是他回来了,又碍得了谁了?”
魏老将军却若有所思,“你以为此事该是何人所为?老夫虽老眼昏花了,可那些人内里的锦袍,老夫还是看清了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