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成明一直保持温和的笑意听着,他问赵芝兰:“您何时动身?”
赵芝兰道:“我想着明天就过去,这小苏的文章已经在推广了,后续我也要跟上她的步伐才行。”
于是,第二天,他们三人一起到火车站送走了赵芝兰,清河大队那边已经得到了消息,保证一定全力配合她。
那领导可是说了,要来一个大画家,把他们清河大队画下来,画成那种小人书让全国人民都看见,大队的人能不积极吗?
苏葵还委托赵芝兰给家里带了一封信,顺便也要给秦晓兰寄了一些东西回去,她可能短时间都不会回去了。
临分别时,陆成明对她说:“苏葵同志,我这段时间可能会在物理系这边上课,如果在学校有什么困难,你可以来找我。”
看着他始终不变的温和表情,苏葵忽然就开了个玩笑:“……也许,我大概不会遇到什么困难?”
果然他恍若完美的表情微微怔住了。
“……是的,我说错了,希望你不要遇到任何困难。”
苏葵有些笑意。
*
借着《华夏日报》强大的宣传力和公信力,短短几天时间,《清河乡之变》要出版的消息几乎传遍了全国。
九月十三日。
还在早上,各省市县的新华书店门口已经排满了人,他们之中有些人是从上一本《小草青青》就知道了苏葵,当时这本书同样是在全国闻名,成为了不少人喜爱的读物。
第二部小说大家也在看,谁知道看着看着国家真的出了里面的政策,谁知道看着看着它竟然还登上了权威机关报纸说要出版了?
这样大的阵仗,就是不知道的,让人这么一说也知道了。
有些人不知道登报代表什么,只知道它肯定非常好看,这么大的报纸全都在夸,那不得买来看看?
不到一天时间,出版的十万册图书全部售罄。
这部小说之前还在报纸上连载,大家都不知道结局,现在书出来了,又闹出这么大动静,谁不好奇啊?
《清河乡之变》前半部分讲述了苏英等人向上级领导提出建议解散公共食堂的事,期间穿插着各种人物的思想碰撞和斗争,而后半部分,就着重刻画了食堂解散以后大家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或许是因为苏葵是当事人,所以有很深的感触,或许是因为像徐奚年说的那样,她刻画人物有进步,更或许是她利用了来自后世的一些写作技巧,使得前后发生了强烈的对比——
在她笔下的清河乡,同以前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种菜种地,养鸡养鸭,照顾着自家的小猪崽,生活有了奔头,哪怕生活没有变得多么富裕,各家各户却充满了欢欣的气氛。
虽然人吃饭是分开了,但大家的情分却是更紧密了。不仅没有争吵,甚至以前在食堂里经常掐尖吵架的几个竟然都主动将自家东西拿出来互帮互助。
看的人都在点头,是啊,他们要是和那个清河乡一样,也是分到各家各户做饭,他们也可以自己种菜养猪,那日子也能变得像他们一样好,他们也不吵架,互帮互助!
跟随作者的笔触,他们仿佛看到了这个叫“清河乡”正在一步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看书的人多了,看完了大家有事没事还会聚在一起谈论,没看过的就坐在那儿听人说,听又没有门槛。
一时间,大街小巷,很快就流传起了苏英带领大队人提出解散公共食堂的故事,流传起了清河乡这个名字,流传起他们那里现在过的好生活来。
不少人心中都生出了向往,就是不知道到底解散了有啥用处的,旁边人就直接告诉他,解散了他们就能过上跟清河乡一样的好日子!
这下大家懂了,纷纷表示他们也想过好日子!那就散!赶紧散!
连宣传部下乡调研的同志们都感叹,他们是太低估人民群众的影响力了。
苏葵的小说《清河乡之变》就这样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向每个地方蔓延,慢慢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对这种好政策的向往。
*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曲折的,不可能所有人都支持,否则当初他们也不必做什么宣传工作了。
而且反对的人声音还不小,因为他们直接在报纸上发了文章,把焦点放在了《清河乡之变》上。
让发文的是下面的一些领导,他们受以前思想的影响,并不想觉得现在的模式哪里不好,虽然他们领会了上面的意思,但因为是试点阶段,正是收集意见反馈的时候,他们就提出了意见。
看得出,《清河乡之变》正是这次试点的宣传口,于是重点就放在了这部作品上。
文章被发在《文学作品报》上,《清河乡之变》是文学作品,那就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分析。
发文指出,这部小说立足于“解散公共食堂”这个政策来创作,但本身里面的故事并不存在。作者更是以夸张的写作方式,刻意描绘出了一个未来的生活盛景,这样的盛景是虚构的,不切实际的,并不具有任何参考意义。
如今,正是这篇文章在各地传播的时候,很多关注报纸的人就看到了这番言论,有些人觉得这上面分明胡说八道,那么好看的书让他们挑出一大堆毛病来。
也有人思考了,觉得上面其实说的还是有些道理,毕竟再怎么样,那也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里面的内容还不知道是真是假,还是别太真情实感的好。
只有一个声音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跟着走,但只要一个不同的声音出来,大家就会有所偏向,如果让他一直发酵,倒向他的还会越来越多。
苏葵被宣传部的同志叫过去的时候,正听说了这件事。
他们叫她过来当然不是因为这件事,而是告诉她,文学出版社已经核算好了她本次写作的稿酬,叫她来是给稿费的。
这次的作品是按照最高稿酬来算,千字十五,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总共五千四百元。
这只是文学出版社这边给她的,这篇文章还被发在《六月》上,等待连载结束,她还有三千元。
她的上一部作品《小草青青》同样是连载加出版,得到了四千多元,扣除后来修房子的二百四十元,给学校捐款的五百元,还有她自己买了各种东西的钱,还剩三千多。
再加上这次给的稿费她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万!
万元户!
这个时代甚至还没有这个说法,就是在七八十年代拥有这么多钱都能被人叫做富豪,何况她这是在五六十年代!
这下苏葵是真的一下跃入真正的高薪阶层,最典型的就是,这钱已经可以买一座四合院了,还是最好地段的,能和政府部门比邻的那种。
连宣传部的同志都跟她开玩笑,问她拿着这么多钱是不是打算在京城买四合院?
因为据他们了解,大部分作家拿了稿费都在京城买了四合院。
苏葵手里拿着这张支票,却有了一点新的想法。
她问起刚才听到的《文学作品报》上面说了什么,她这几天没有关注这个。
眼前这人虽然是作者,但她毕竟年纪小,宣传部的楚干事有点怕这些批评她承受不住。
“是有人在上面批评我的文章吧?”苏葵笑道,“文章写出来就是让人看的,有不同的意见很正常,我的每一篇文章都经受过批评。”
看她她豁达的心态,楚干事都有些佩服了,难得她小小年纪站在这样的位置还处变不惊,也难怪取得这样的成就了。
他跟苏葵说了最近关于这篇发文的事,他们也有些苦恼:“目前只有这一个声音……”
苏葵微笑:“那就让不同的声音出现。”
*
这一天,华国作家协会接到了宣传部同志发来的一个请求,他们提到,目前报纸上对于《清河乡之变》的批评正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他们需要不同的声音来探讨,请他们发声。
这不巧了吗?
作协的几位成员都是知道苏葵的,何况这件事这么大,他们一直都在关注,同样看到了那篇文章。
徐奚年虽然不太看好苏葵一直用这样的写作方式创作,但对于文章的积极意义还是比较认可的,在寓教于乐方面他们确实比不过她。
那篇文章若是有理有据就罢了,毕竟他曾经也批评过苏葵的文章,但它明显不是啊!甚至根本不是从什么文学的角度分析探讨,而是直接从根本上否定了它,认为虚构的没有价值。
徐奚年当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正准备写文章驳斥这种观点,谁知宣传部的同志就找上门来了。
徐奚年立马将之前没来得及发表的评论文章先发表,随后就开始继续写文章驳斥他。
于是,一场对于苏葵作品的论争又开始了。
作协的大家都收到了消息,但谁也没有徐奚年快。
很快,《文评报》发表评论文章。
——浅谈《清河乡之变》的艺术特点
这篇文章就是他之前写的,里面主要谈到了小说中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并且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中体现了淳朴厚重的乡村风貌。
并且他还多写了一段,指出它目前取得了哪些成就,确实成为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不论是在文学艺术上还是对现实的借鉴意义上,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
随后,一篇名叫《一场文艺的盛宴,一场历史的变迁》的文章也在《文学周刊》上发表。
发文指出,《清河乡之变》这部小说,立足于正在试点的政策,从当地民情出发,深刻反映人们在这个历史进程下的变迁,同样深刻剖析了这种进程下人民的心态和情感变化,对当下以及未来都是有明显借鉴意义的。
不止他们,作协的几位纷纷开始发文。
《虚构的作品是否具有价值?——“清河乡之变”价值谈》
《文学批评应该从作品本身出发》
《艺术性创作手法在文章中的意义》
一篇篇文章被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瞬间打乱了被一种声音垄断的局面。然而后面出现的几种声音,几乎都是从不同角度分析并且肯定了《清河乡之变》的价值。
关键是,他们都还不是普通人,作协成员,知名作家,语文课本上出现的名人,他们出手,每一篇都是专业的分析。
如果说报纸的推广是在政治上抬高作品地位,那么这些作家的先后发文,则是在文学艺术上肯定了这部作品的地位。
不得不说,通过他们的争论,使得这部作品更加出名,从上至下,又从下至上,蔓延到每个人跟前。
连京大的学生都听闻了这个消息。
今天来给他们上现代文学课的陆子光教授就谈到了这件事。
苏葵为什么知道?因为她也坐在这里。
她的英文系的免修已经办理下来了,但苏葵并不是全然不去,有时候几位教授也会过问她目前的学习情况,苏葵只说她现在暂时还在整理一些资料,接下来可能会去西语系学习或者去中文系旁听。
今天就是她第一次到中文系来。她是知道今天有陆子光的课特意过来听的。
她来的时候坐在最后,并不引人注意,只有几个同学看了她一眼。
中文系分为文学、语言两个专业,加上今年刚添上的古典文献学,一共三个专业,大部分课程都是相同的。
这个时候中文系的课程还不像后世一样多,受于之前的影响,有些课程被裁撤,但不变的就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艺理论等,几个专业很多时候都在一起上课。
讲台上,陆子光正说道:“你们对《清河乡之变》有什么看法?”
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回答,不同于英语系大家没怎么学口语不敢开口,中文系的学生非常勇于治学问。
“……《清河乡之变》应当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小说,以解散公共食堂为题材,体现了这个进程中人民的需求和斗争。”
“我认为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农村小说,它立足的不是过去的运动政策,而是还没有推广开来的政策。就像之前报纸上说的那样,它对现实是有借鉴意义的。”
“如果只是一处试点加一部虚构小说的话,恐怕借鉴意义不足……”
“这个问题不就是宋万章先生他们谈论过的吗?虚拟的作品当然是有价值的,不然难道只有纪实文学才能存在吗?”
“……《清河乡之变》在全国各地区流传,它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虽然得益于政策的宣传,但作品本身的思想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