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趟吗?好像没有吧, 徐氏纳闷,自己只拿过一回啊,她忙从炕席下拿出藏着的荷包,一摸,确实空瘪瘪的了, 再打开一看, 果然, 里面除了闺女买的银镯和银簪子,其他啥都没有了,果然最后那点铜板也都被自己给赏出去了。
可自己咋一点印象都没有啊。
“哎呦喂!”徐氏一拍大腿,她她她怎么就一文都没剩下呢!
周青林自是不知道丈母娘把家当都掏光了的事,此时他正看着上门而来的第三个媒婆发愣呢,话说今天天上刮的是啥风啊,怎么媒婆一个接着一个往他家来呢。
看着一声不吭的秀才公,花媒婆心里有些发怵,可一想到张婆子答应给她一两的谢媒钱,是以她又硬着头皮继续说道:“那张家孙子可是一表人才呢,虽不读书考科举,可如今也已经跟着他爹在学做生意了,且张家就他一根独苗,以后这些家业还不都是他的,要我说,这可是一门不错的亲事呢,秀才公您可千万不要错过了。”
周青林心道,啥错过不错过的,大丫今年才十三岁,这在前世还只是六年级的小学生一枚呢,他是有多缺女婿才会给这么点岁数的女儿定下亲事啊。
要不是在这古代不好得罪媒婆,自己早就开口撵人了,想了想,他开口说道:“我还是那句话,我家大丫头还小,还没到要许配人家的时候呢,实在不好意思,今日怕是要让你白跑一趟了。”说罢,周青林从怀里掏出一角碎银递给了花媒婆,之后便端茶送客了。
花媒婆无法,只得悻悻离去,心道,这张婆子的谢媒银子是挣不到了。
不过,自己今天也算没有白来,她捏了捏手里的半两碎银忍不住笑出声来。
屋外候着的几个妇人正探着头往院子里瞧呢,等见花媒婆出来后,忙上前打听道:“咋样咋样,那秀才老爷应允下张家亲事没?”
花媒婆到底是嘴皮子磨成精的人,多年的媒婆做下来,自然知道该怎么说话才伤不到女孩子家的名声,她笑着朝众人说道:“去问了才晓得,人家小姑娘离及笄还有好几年呢,谁家爹娘愿意这么早就把闺女许配出去啊。”
大家一听,就知道亲事没说成呢,也是,小姑娘都还没及笄,现在说亲确实早了些。
就这样,原本还有想法的另几个妇人,听了花媒婆的这番话后,也歇了心思了。
刘莲芝有些纳闷,她们一家人来府城也才四个来月呢,和隔壁邻居又不熟,怎么今日会有这么多媒婆上门啊。
见媳妇一副皱眉思索的样子,周青林开口说道:“这有啥好想的,日后不管谁来问,咱们只管不答应就是了。”
周青林心想,怕是弄堂里的邻居已经知道他中秀才的事了,不然自己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不可能会有媒婆上门来给他闺女说亲的。
这是都冲着他这个秀才的名头来的吧,想到这里,周青林就对刘莲芝说道:“要是我不在家的时候,有人上门来提闺女的亲事,不管是谁,你都不要答应人家!”
“晓得的,我又不傻,今天媒婆提的这几家后生我可一个都不认识呢,怎么会轻易应下亲事呢。”
“就算认识得也不行,咱们今日可说好了,女儿们的亲事得我点头才行,你可不能一人擅自做主。”周青林严肃地说道。
他觉得有些话自己还是提早说出来的好,今天媒婆上门的事也算给他提了一个醒,随着几个女儿长大,今后来提亲的人会越来越多,自己得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才行。
周青林倒不怕今天类似的事,他相信在不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下,刘莲芝一定不会轻易答应别家提亲的。
他担心的是熟人之间的提亲,比如像刘莲芝娘家的那几个侄儿,其中有两个的年纪刚好比大丫大上一两岁,正是旁人眼里认为最般配的年龄。
加上这里的人最喜欢表兄表妹亲上加亲的婚姻,特别是姑表亲,就好比当年刘氏还想让刘莲芝嫁给周大栓来着,还有原身的大哥周青云娶的乔氏正是姨妈的女儿,也都是实打实的表妹嫁表哥呢。
所以,周青林就怕媳妇哪天突然头脑发热把闺女配给了侄儿,那可就麻烦了。
虽然这样的概率不大,可是他还是得防患于未然,就当自己是杞人忧天好了。
“知道了知道了,你尽管放心吧,没人敢趁着你不在家时偷偷把你的宝贝闺女给卖了的,哼!”刘莲芝嘴巴一翘,然后一个转身,不高兴了。
周青林:……
后知后觉才想起刚刚自己说话时的口气不太好,现在把人家给惹毛了,咋办?
想了想,周青林上前赔罪道:“刚刚我不该说话这么大声的,来来来,相公跟你赔个不是,嘻嘻,望媳妇大人不记小人过,原谅则个。”
结果刘莲芝依旧没理他,看来赔礼道歉这一招不管用啊,自己得想想别的法子才行。
正当周青林想着该用什么办法把妻子哄回来时,就听到房门外有嘻嘻嘻的笑声传来。
夫妻两个忙朝门外望去,结果就看到房门口探进一个又一个脑袋来,周青林数了数,哆唻咪发嗖,正好五个,其中除了“哆”和“唻”捂着嘴笑得含蓄,“嗖”随大流的笑外,剩下的“咪”和“发”两个简直笑得前仰后合,就差满地打滚了。
……
送走了刘长明何文昌他们几个,周青林和崔讲学请了几天假,他准备回晓金村一趟了。
要办的事情有好多,他想先回去看看家里的房子盖得咋样了,虽然全都包工给人家,可如今已经过去四个多月了,自己也得回去看看进度才行,可别工期拖延了自己还不知道,到时候一家人回家过年时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要是房子已经造好了的话,那么自己就该把余下的工钱结算给他们。
除了看房子,他还得去县衙把秀才文书办了,这样除了家里的田地可以免赋税外,以后自己出门也会方便许多,有了秀才文书,出门在外他就可以不用路引了。
另外他这个廪生每个月还有官府的廪米津贴,据说一个月可领廪米三十七斤,廪饩银一两,也算是不错的待遇了。
吕志义和应进庆看着整理着书箱准备回家的周青林羡慕不已,他俩也想回去呢,可是崔讲学硬是没让,说是让他俩过半个月再回去。
至于为嘛要过半个月,当然是得先留下来帮书院做一些招生事宜了。
自从见知书院创造院试奇迹后,外来报名就读的学子就络绎不绝了,有本府城的,也有周边小县城的,还有几个是其他州府的。
而来报名的生源每个年龄段的都有,看到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陈山长当下就决定把二进院子里空着的五六间房子也改成了班舍,而后院的宿舍也不像以前那样留着积灰了,二十来个小院,如今都住得满满当当的。
周青林以为这次自己房里肯定会添一人进来的,结果韩斋长并没有安排其他学子与他同住,所以他依旧还是一个人一个房间,听陈山长说,让他单独一间房也算是对优等生的奖励吧。
说到奖励,听说现在敬月湖这边的几家书院也都学着见知书院开始设立奖银制度了。
自从开始报名以来,见知书院除了小舍班的学子没有被抓壮丁去帮忙外,其他两个中舍班的四十多名学子,以及上舍班的吕志义和应进庆,还有另外两个廪生,也都被山长和斋长喊去填报名表了。
周青林还看到有好多名风棠书院的学生也想转到这边来念书,但都被陈山长和韩斋长婉拒了,和那些原来在见知书院转出去现在又想回来的学子一样,都没有被书院所接受。
回去之前,周青林和刘莲芝又到街上去了一趟,他们先去买了香芝斋的点心,接着去布店买了好些府城时兴的布料,今天买的这些东西周青林是准备送人的。
人情,有来才有往,所以有些东西是不能省的。
几个丫丫听到要回家看新房子,一个个高兴得不行,出来好几个月她们也都想家了,府城虽然大虽然好玩,可那也不是自己的家啊!
……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2-01-22 14:27:10~2022-01-23 00:26:4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枝枝 10瓶;一直沉默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77章 、免田税
辰时出门, 一家人回到晓金村时已近酉时,这次周青林并没有换乘,而是多加了些车费让马车夫直接把他们送到了家门口。
下了车后,除了窝在娘亲怀里睡得正香的小丫, 其他几个小姑娘看到眼前青砖灰瓦的围墙时都惊喜不已, 三丫和四丫更是围着院墙跑转了起来。
老刘头正和徐氏在灶房里烧着晚饭。
听到院外有响动后, 他忙走出来查看,等听到门口好似有三丫和另几个外孙女的说话声音时,老刘头忙打开了院门,见到果然是周青林一行人后, 顿时乐得不行。
“哎哟,你们咋回来啦?快快快, 快进来快进来!”说着,老刘头大声朝院内喊道:“老婆子快些过来, 咱们闺女和女婿回家来了!”
正在纠结锅里豆腐太咸的徐氏一听老头子说闺女他们回来了, 心思立马从锅里跑到了屋外,她把手里的锅铲一丢, 徐氏就快步跑了出来。
周青林没料到岳父岳母会在这边, 想着两老定是过来帮自家照看房子的,他不免心里有些感动。
老刘头和徐氏帮着把行李都提进了西厢房, 这边共有四间房,除了两间睡觉的,还有一间会客厅和一间练字房。
两个卧房里的炕已经打好了,把行李放下后,刘莲芝和大丫二丫就卷起袖子收拾起房间来。
知道闺女她们定是没有吃饭的, 徐氏忙又舀了两碗米, 淘洗干净后就把饭煮上了, 想到只有一个豆腐菜,她又把昨日小姑子拿来的几个鸡蛋都拿了出来,准备待会儿再烧个鸡蛋汤。
周青林围着新屋仔细查看了一番,发现不管是泥工师傅砌的屋墙,还是张木匠打的木门木窗,自己都挺满意的,而且砖墙上的泥灰也都已经抹好了,看来只差最后上梁盖瓦这一环了。
吃过晚饭,一家人就聊起院试的事来。
徐氏把县衙奖励的两锭银子和红纸喜报都拿了出来,她满脸是笑的对周青林说道:“这可是官老爷给女婿发的奖励呢,喏!还有这喜报,也是他们一起拿过来的,你们都不知道那天有多喜庆来着,上次给咱们报过喜的那一伙人你们还记得吧?这次他们又过来了,又是敲锣又是打鼓的,哎呦!我和你爹的脸上可有光了。”
老刘头也跟着点头,他也觉得这是自己活了大半辈子最风光的一次了。
周青林打开喜报看了看,和放榜那天自己收到的那张差不多,上面也是写了姓名还有中榜的名次。
他把喜报递给刘莲芝然后对老刘头说道:“岳父,明日我要去县衙办理秀才文书,顺便再去询问一下免田税的事,按本朝律法,秀才名下可有四十亩田地的免税权,除了家中的十二亩田地外,剩下还有二十八亩的份额,你和岳母还有姑姑他们都商量一下,看要不要把田地挂到我的名下一起免田税来着。”
周青林心想,自己以后也不准备再添置田地了,所以他想把余下免田税的份额让给岳父和刘氏他们,只是要想免税就必须把田地过户到他的名下,所以得让他们自己考虑清楚。
老刘头一听是这事,顿时喜不自胜,心道,这事还有啥好商量的,自己肯定是同意的,他家里有六亩水田,六亩旱地,如果都可以免税的话,那么一年就能省下不少粮食了。
“还有啥好商量的,这样的大好事高兴都还来不及呢,明日我就回家把田契都拿过来,至于你姑姑家里,我现在就过去和你们姑父说一下。”说罢,老刘头拿起烟袋杆子就快步去妹子家了。
徐氏见老头子走起路来精神抖擞的样子,就知道他这是心里高兴呢,自己也一样,想到日后家里的十几亩地都不用再交田税了,徐氏忍不住眉开眼笑起来。
周青林还是低估了田税在古代农人心里的分量,本以为要把田地过户到自己名下对方肯定会有顾虑,可没想到岳父出去才没一会儿,周向东和刘氏还有两个儿子就都过来了,且个个都是满脸的喜色。
他们家共有田地十八亩,其中水田十亩,旱地八亩,周向东准备把全部的水田和其中的六亩旱地过户到周青林的名下,这样正好凑足了四十亩的免税额。
“青林,多谢你了。”周大柱感激地和周青林道谢。
“是啊,姑姑也谢谢你了!”刘氏也感激地说道。
她是真没想到这样的大好事侄女婿会想到她家,要知道这可是免田税啊,一般人谁会舍得把这么大的好处给让出去啊。
就说那方王村的林秀才吧,据说当初他哥嫂想挂二亩水田到他名下免税,他都没答应呢,亩数不够宁愿就这样空着,说是以后自己还要买地来着。
见刘氏双眼含泪满是感激的样子,周青林说道:“姑姑不必把这事放在心上,咱们都是亲戚,相互帮衬都是应当的。”
况且媳妇这个姑姑对他家一直都挺不错的,对自己的几个闺女更是没话说,每次家里做啥好吃的,她也都会想着大丫几个。
刚刚他听岳母说,这几段时间姑姑每天都会过来帮衬着他家造房子的事。
周青林心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相互的,没有谁该着谁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才是正确的相处之道。
商量好田契过户的事后,老刘头就和闺女女婿说起了后日要上梁的事来。
“明日就该开始蒸馒头了,咱们这边的灶台还都未打好,只能都拿到你姑家去蒸了。”
“除了馒头还要准备些啥啊?”他还是第一次操办这事,所以不太清楚。
想了想,周向东开口说道:“按理来说这上梁吉日,除了抛馒头,还得有花生和喜糖来着,可咱们这乡下地方,除了馒头就没别的了。”
其实除了花生和喜糖外,还该有寓意好的糕饼和果子来着,只是乡下人哪里舍得花这么多银子去准备这些啊,于是渐渐地就变成只有馒头了。
周青林点头,心道,既然还要花生啥的,那么明天他到镇上时就去买一些回来吧,两辈子第一次盖新房,自己可不能太寒酸了。
约好了后日一起去镇上办理田地过户的事后,周向东和刘氏他们就都回家去了。
新屋里的炕比原先的要盘得大些,躺在上面感觉宽敞了许多。
洗漱过后,大丫带着几个妹妹就到里屋睡觉去了,周青林和刘莲芝两人也没有多耽搁。
一天的车马劳顿,一家人早就疲惫得不行,没多会儿就都睡着了。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