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地距离县城大概二十里路的位置,马车跑上一个来回至多半个时辰。交通挺便利的,且土地在三十亩左右,正巧符合周青林对亩数的要求。
这是县城李地主家的地, 听到知县大人有意愿租种他家在新露湾村的那片旱地时, 李地主真是应也不是、不应又怕得罪知县大人, 不为别的,只因他心里担心着对方会不会以权往下压租金,亦或者干脆一文租金都不给。
要知道对方可是知县老爷呢,届时自己怕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唉,愁人啊!
吕志义和应进庆压根不知道李地主此时心内的纠结, 两人和他约好下午再过来签契约后,就兴冲冲地跑回县衙告诉周青林去了。
得到消息后, 周青林自然十分高兴, 后花园的红薯藤已经长成一尺多长了,再过半个月就可以剪下来插种了, 所以这几天周青林都在着急租地的事情呢, 现下知道地终于找到,周青林提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心想,要是待会去看过之后没问题的话,那么接下来就该开始种玉米了。
吃过了中饭,一行人就乘着马车前往新露湾村而去。
李地主和府里的管家早就在地里等着了,见知县大人过来后, 赶忙上前行礼, 周青林抬手让其免礼后, 就依着对方的介绍,环顾四周查看起土地来。
这是一大片平缓的坡地,除了他们此时站着的路口位置,其他三面都有矮山环绕,就冲着这一点,周青林当下就满意了一大半。
再看这里地儿开阔,虽周边有山围绕,可一点都不影响采光,这样的地,用来种红薯和玉米自是非常适合的,于是周青林也就没再犹豫,直接与李地主商谈起租赁土地的事宜来。
刚刚在过来的路上,周青林就向吕、应二人询问了这块地的原来用途,等听到这里原先都是种黄豆的后,周青林就按照现下黄豆的价格,再按每亩地黄豆的产量,而后在心里估算出了这片土地一年的大致总收入。
没办法,自己今日也算是强行问人家租地了,所以在租金上,自己可千万不能让对方吃亏才说得过去。
作为玉米和红薯的育苗基地,周青林准备先租上三年,李地主听了之后,自是没有异议的,说实话,跟官老爷打交道,他也不敢有异议啊。
周青林肯定明白李地主心中的想法,所以在谈到每年租地的租金,等见到对方支支吾吾一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的模样,周青林就把自己先前估算好的价格报了出来。
他是按照时下最优等黄豆的零售价算的价格,得出来的金额,自然就超过了这块地每年的实际收入,这让李地主非常吃惊,摇着手不敢应承下来。
周青林笑道:“你无须顾虑,咱们该是多少便是多少,总不能让你吃亏。”
见知县大人神情不似作伪,李地主当下放松了许多,心中也感叹起方才自己的小人之心来。
……
为了免除对方的后顾之忧,周青林把三年的租金全都付了,这让李地主更是没话说了。
租好了地,接下来便该是种玉米了,不过在此之前,还得先把地给翻一下。
因怕地里的黄豆被偷,是以在豆子结夹的时候,李地主都是安排了人手在这边看守着的。
这不,在山坡的边上,就盖了一间专门供守山人居住的房子。周青林进去看了看,见里面灶台、桌椅板凳,还有床铺都有,他准备从明日起,就让牛三和喜子暂时住在这边,也算是守着地里的粮食了。
至于翻地的事,还是去村里雇人做吧,现下还未到下秧的时节,应该很容易雇到人才对。
果然,等第二日牛三和喜子两人去新露湾村找人干活时,众人一听一天居然有三十文工钱可拿,立马你家两个,我家三个的来了一大帮,大家都拿上自家的锄头喜滋滋地到山坡上挖地来了。
看到足足有六十多人的翻土队伍,牛三和喜子两人并没有嫌来人太多到时花费大。
昨日老爷可是说了,人多速度就快,总比人少得挖个十天半个月的强。
就这样,三人分挖一亩地,不出四天,三十多亩的坡地就松好土了。
而这边,周青林把大木箱里的玉米都装到了布袋里,再看到两个大布袋松松垮垮还未装满的样子,周青林又悄悄从储物仓库里拿了些玉米出来装到了布袋。
想到这玉米从最先前的小半袋,而后是一大木箱,再到现在的两大布袋,周青林忍不住想笑,心道,自己这算不算掩耳盗铃啊,幸好在南川,除了自己并没有人知道玉米确切的数量。
还是和种红薯时差不多的法子,周青林先让牛三他们把买来的一大堆牛粪晒干,而后压碎,等开始种玉米时,先抓一点牛粪碎到坑里,再往上盖薄薄一层土,然后把玉米粒放进去,最后用土盖上,这样等玉米长出根须时,刚好就能吸收到底下牛粪的营养了。
吕志义和应进庆也在地里种着玉米,他们两人,一个在前头往坑里放种子,另一个则跟在后头盖泥土。
这样搭配着干活,不累,且速度也快。这不一个时辰下来,两人已经种好两亩地了。
虽不知道种这东西是做什么用的,但吕、应二人心里都明白,这肯定是很重要的东西。
不然周兄不会这么大费周章,又是租地又是请人的,还特地安排牛三和喜子在地里守着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吕志义和应进庆下意识地都未向周青林询问这些黄粒粒的用途。
两人觉的,等到可以说的时候,周兄自然会告诉他们的。
是以在此之前,他俩还是稍安勿躁,耐心等待吧。
因着种子不多,所以周青林选择了单粒播种,就这样,两大袋玉米共种了二十多亩地,剩下的十来亩,周青林准备就用来繁衍红薯吧。
……
刚回到县衙,杨县丞就匆匆过来告知,说三名木匠师傅已经找到了,问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走,咱们一起过去看看。”换了身干净的衣袍,再拿了一张自己画的玩具图纸,周青林就准备去作坊看看去。
看到周知县手里的图纸后,杨县丞心里除了莫名的兴奋,还有些自豪起来。
这几日杨县丞和黄主簿都在忙碌着木作坊的事,如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马上就要见成效了,杨县丞心里当然开心,同时也期盼着木制品的销路会很好。
早在半个月前,那开木作坊的场地就找好了,位置就选在城东头的曹记染布坊里。
这间染坊足有两亩地大,是府城曹掌柜的产业,曹掌柜在晏州府开了好几家布庄,原先店里卖的布匹都是从这边的染坊运过去的,可最近几年晏州府的布料生意不太好做,于是曹掌柜就慢慢停了府城的生意转而到郡城开铺子去了。
因而,这间离郡城实在有些远的染布坊就这样空置了下来。
等周青林去看过场地没问题后,就让杨县丞以南川县衙的名义和曹掌柜签了五年的场地租赁契约。
找好了场地,接下来便是招工人的事宜,原先说好要安排那些乞丐过来做活的,所以杨县丞就让衙役把人都寻了来,而后把到作坊做活的事与他们说了说。
一听有工钱拿,又有饭吃,还有安稳的地方睡觉,众乞丐哪还有不同意的道理,顿时个个都忍不住的直点头,特别是身有残疾的那几个,更是激动地红了眼眶。
之后的几天,在杨县丞和黄主簿的安排下,乞丐们都开始收拾起作坊来,清扫地面、修补屋瓦,再把原来卷布用的大台板一张张拼凑到一起,这样就可以当做装配木制品的操作台了。
至于睡觉的地方,原先染坊里就有十几间染布工人睡觉的房间,如今安置他们正正好。
杨县丞和黄主簿已经好久没有像如今这样充实过了。
话说,自从被脱离了晏州府那个组织后,他们两人的公务就少了一大半,每天上值后不是坐等着下值,就是已经在下值的路上了,简直无聊的透顶。
本以为往后的日子就是混老等着致仕了,却没想到平静无波的水面居然激起了澎湃的浪花。
这不,自从接手了木作坊的事宜后,杨县丞和黄主簿顿觉生活充实了许多,他俩再也不用每日呆坐在县衙里当木头人了。
虽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可两人心里却是相当的踏实。
“大人,木料的事,早上黄主簿已经雇了三、四辆牛车去拉了,想来到了明日,就该全部运回来了。”
想起早上安排牛车去拉木料的事,杨县丞忙告知了周青林。
周青林点头,道:“好,这样的话,等木料拉回来后,咱们作坊就可以顺利开工了。”
这批木头是特地去木料铺子买来的,做木制品肯定要用收干了水分的木料,这样才不会出现开裂和变形的情况。
虽然从确定开作坊的那日,周青林就让人去山上砍了好些木头下来,可在没晾干之前,暂时是不能用的。
时间不等人,周青林只能花了二十多两银子先去木料铺子买了一批木头回来。在选料上,周青林特地挑了密度高的榉木,因为用这种木头做出来的玩具,既耐磨又不易摔坏。
虽然在价格上要比松木贵上许多,可周青林觉得,既然要做就干脆做到最好,可不能因为贪图便宜而砸了自己的招牌,到时再想补救,恐怕就来不及了。
……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2-04-26 20:10:36~2022-04-27 20:51:4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小呆呆 15瓶;黑米加糖 10瓶;土财主 5瓶;鱼找水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62章 、怀孕
乘着马车, 几个人很快就到了作坊,周青林看到,原先两扇旧烟烟的院门已经上了朱红色的新漆,且门的上方也挂上了“南川木制品作坊”的牌匾。
这七个大字是周青林写的, 用的字体是隶书。
话说, 当初取作坊名的时候, 周青林可是想了好多个呢,如“木奇坊”啦,“木缘坊”啦,还有“木苑”等等等等, 可后来想想,自己干脆取一个接地气一些的吧, 免得人家叫个名字还要想上半天。
一起随行的书吏上前去叫门,守门的是一位五十多岁名叫郑老二的老头子, 跟他一起的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这是他的小孙子。
爷孙俩因为家乡遭了水灾,家里啥都给淹了, 儿子儿媳也都在洪水中没了命, 所以只能出来要饭。当时一起出来的还有老婆子,可后来在讨饭途中得病去世了。
如今整个家就剩下了他们爷孙两人相依为命。没来到作坊前, 老郑头根本就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近两年的要饭日子里,饱一顿饥三顿的情况实在寻常,一路走来,老郑头见到了太多同行的死亡, 下意识里他都在想, 不知道自己和孙子最后会是个什么样的死法, 是冻死?还是饿死?亦或者抢吃的东西时被人打死。
总之,想过千千万万种悲催结局的老郑头,怎么也想不到,他和孙子还能过上如今这样的享福日子。睡觉有房有床,床上有干净的被子,每到三餐吃饭时,直接去饭堂领了饭菜过来就能吃,再也不用挨家挨户的去乞讨了,再也不用日晒雨淋挨冻受饿。
就在前天,老郑头还领到了一百文的看门工钱,摸着一个个冰冰凉的铜板,他心里却热乎的仿佛就跟做梦一样。
不不不,这样的好日子怕是做梦都难梦到吧。
老郑头知道,自己和孙子之所以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全都是因为南川县的知县老爷。
所以当看到此时活菩萨就在自己的面前时,老郑头拉着孙子,二话不说“扑通”一声跪到了周青林面前,老泪纵横地说道:“大人,多谢您救了小人爷孙俩,小人日后就是做牛做马也难以报答您的救命之恩啊!”
说着,老郑头一个劲地朝周青林砰砰砰地磕着响头,边上的小孙子也学着爷爷在磕头。
周青林见状赶忙上前把他们拉了起来,再看两人,脑门上都红了一大块,心道,还好是泥地,不然这下爷孙两人怕是额头都要破皮出血了。
周青林用衣袖擦了擦小男孩的额头道:“老伯不必如此,本官生为一方父母,理当为百姓谋生计才是。”
此时,听到动静的其他几十个人都走了出来,看到是知县老爷过来后,大家纷纷朝周青林跪了下来,边磕着头边说着感激的话。
周青林忙让众人起身,而后和颜对他们说道:“请大家放心,咱们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还有,你们在这里好好做活,本官可以向你们保证,两年后,凡是在作坊里好好干活的人,届时本官就用作坊挣来的收益,给每人盖上一间属于自己的住房。”
啥!盖住房???
一旁的杨县丞以为自己耳朵听错了,可看到原先的几十个乞丐欢呼雀跃、痛哭流涕的样子,又觉得自己的耳朵肯定没毛病。
杨县丞不免有些着急起来,心想,周大人可真敢承诺啊,这作坊都还没开始生产售卖呢,要是将来东西都卖不出去可咋办?
可等他再看到周青林信誓旦旦的神情时,突然有种他真的可以做到的直觉。
……
三个木匠师傅都是周边村落的,年龄都在四十岁左右,古代学手艺不容易,都说“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傅”,这个岁数正是木匠手艺最为精湛的时候,所以对于他们能否有能力做出自己所设计的产品时,周青林并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是以,周青林先与他们谈了要签契约的事,见三人都没有异议后,周青林就把自己带在身上的图纸拿了出来。
这是一款引用动力学,还有冲击力和摩擦力而设计出来的小猴子翻跟头下楼梯的玩具。
玩具不大,整体高度在三十厘米左右,周青林和木匠介绍了这个玩具做成之后的玩法。小猴子就站在小木梯的上方,而后往下推它,它便由上往下一步一步自动翻着跟头下着楼梯,直到木梯的最下端方停止。这样的玩具适合四岁以下的孩子玩耍。
几人听了之后有些纳闷,看图纸上画着的木梯可是有一个个凹进去的齿口的,这木猴子怎么可能一路翻跟头下来啊?
三人同时问出了心里的疑惑,周青林也没有隐瞒,既然是作坊的制作师傅,像这些机关窍门自然是不能对他们隐瞒的。
等周青林把小猴子翻跟头的原理告诉他们后,三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么简单啊。可是没见到实物总归还是有些不敢相信,是以三个木匠恨不得现在就按照图纸亲自动手做出一个这样的玩具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