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周青林去结账时,两本画册可是比前一个月多结算了一百多两银子呢。
看来“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句话从来都是不会错的。
而周青林虽被拍在了沙滩上,可心里却是喜滋滋的。
……
这一日,周青林依旧和往常一样按时上值,可到了翰林院后,就看到好多人围在院内告示栏前正讨论着什么。
这告示栏粘贴的基本都是公文,不知道今日贴的是什么内容,会引来这么多人围观。
周青林有些好奇,于是也凑上前去,结果看到上头贴着的是一份吏部发给翰林院外放名额的公文。
这是瞌睡送来了枕头吗?
居然会有这样的好事,想到这段时日自己去吏部时,得到的回答都是已满已满,怎么突然又有名额了呢,周青林心下疑惑,于是就细细看了起来。
等看完之后,周青林终于明白为啥这份官缺会剩下来了,因为没人看得上,不但官职小,且还是一份实实在在的苦差事。
南川知县,正七品官。
不过让大家排斥的并非是官职的高低,而是南川县是个十足的贫困县,由于当地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导致田地里的收成比起其他县要差上许多,该县每年向朝廷交的税赋都是垫底的,可以这么说吧,就是朝廷对南川县要求并不高,只要能自给自足就可以了,可惜对方还是做不到,这不,南川县的百姓每年都巴着朝廷的救济粮救命呢。
这让景康帝头痛不已。
而现在的南川知县是同进士出身,在任已经十九年了,十九年里,他一直想挪个地方来着,可这样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穷县,哪里有什么政绩可言,要不是实在找不到人替换,皇帝早就把他给换掉了,所以只得睁着眼闭着眼让他一直在南川知县的位置上待着。
可现在吏部为啥又要安排人过去了呢,那是因为窦知县要致仕了啊,本来前年就提出来了,可是上头没给批,原因还是实在找不出接替的人。
其实这几年吏部也不是没有安排人过去过,可那些人不是半路大病一场不能继续上任的,就是一接派官文书就直接辞官的。
话说哪个当官的不想前程远大、升官发财呢,可要是吃几年苦后能熬出头的,倒也可以试着熬个几年,最怕就是像窦知县一样,一呆就是十九年,那岂不是见鬼了吗。
所以与其每日吃苦看不到前程,那他们还不如早些回家吃老本去,反正到南川县这个穷乡僻壤后,还不是照样吃老本,最起码在家里不用吃苦受罪不是。
是以,窦知县只能继续留在那里,可现下人家实在熬不住了,一个六十五岁的老知县,不说看个公文都模糊不清要旁人代劳,就是牙齿都掉得差不多了,你上头再压着不让人家致仕,不是太缺德了吗。
所以昨日景康帝收到窦知县的致仕请求后,就给批了,着吏部尽快安排人过去接替。
这下可让吏部官员们犯了难,想来想去都找不出愿意接替的人,后来有人出了主意,“翰林院里不是有五十多名新科进士吗,不如让邱掌院问问吧。”
吏部尚书一听,立马点头,好主意。
于是就写了公文给邱掌院送来了,意思让他看看翰林院有没有合适的人。
邱掌院自然知道南川县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再说,真有好的位置,人家也不会往他这边送了,不过到底是和自己不搭嘎的事,所以他也没在意,只是邱掌院也是个聪明人,想着与其自己举荐得罪人,还不如直接贴出去让大家自己看着办,等过个两三天,那自己就可以和吏部尚书交差了,实在是没人愿意,他也无奈啊。
要说没人愿意还真不是邱掌院瞎猜的,这不,那些庶吉士看过公文后,都摇着头走开了,好不容易过了朝考,等三年后自己就可以馆选派官了,他们是有多想不开才会往穷乡僻壤扑啊。
话说,那南川县的“事迹”京城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所以想骗他们去,没门!
至于那些老翰林们就更不必说了,同样是熬,京城怎么也比小小的南川知县好吧。
于是公文一贴就是三日,正当邱掌院准备过了今日就和吏部那边说一说找不到人的事,结果让他怎么也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你说什么!”
邱掌院不可置信地盯着周青林,“周修撰想外放到南川县!”
周青林点点头,“正是。”
看到对方语气这么坚定,邱掌院觉得自己看在定国公的面子上,他怎么也得劝一劝,想了想,他又开口问道:“周修撰你难道不知道南川县的情况吗?”
“下官知晓的。”周青林笑道。
知晓那你还去,这不是傻吗,邱掌院心道。
周青林当然知道邱掌院心里是怎么想他的,也知道对旁人来说自愿要求去南川县确实有些傻,毕竟一个常年靠朝廷救济过活的县,知县要想在那里做出政绩来,压根就不可能,真要是过去的话,说不定一辈子就荒废在那里了。
可周青林觉得,越是这样穷困潦倒的地方,越能做出政绩来,且别人做不到不代表他也做不到。
前日他看到告示栏里的外放公文后,就回去仔细查了南川县的具体资料,南川县之所以穷,那是因为南川县的地大多以砂土壤为主,也就是半沙半土壤,这样的地用来种水稻小麦肯定出不了收成,可用来种红薯和玉米却是绝佳的。
很幸运的,这两样东西自己的储物仓库里恰巧就有,只是自己得想一个合理的理由拿出来才行。
粮食就是立身的根本,不说种了玉米和红薯后会给南川县带来什么样的翻天覆地,就是对朝廷来说,这样的贡献都是惊人的,有这么好的做政绩法子摆在眼前,自己当然要去试一试,况且这也是造福百姓的事,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回到家里,一家人吃过晚饭后,周青林就把外放的事和岳父岳母说了。
老刘头听过之后,顿时吃惊不小,他不知道女婿为何突然想着到外面做官去,在京城不是挺好的吗。
周青林并没有说实话,没有说是为了几个闺女将来嫁人的事,怕说出来会给几个孩子带来心理负担,他告诉老刘头,自己之所以有这想法,那是因为想出去好好历练一番。
听女婿这么说,老刘头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再说女婿能有现下的成就,靠得可都是女婿自己的决定和努力,何况这官场上的事,自己压根就不懂。
所以,老刘头虽觉得女婿离开京城外放出去实在可惜,可他知道,自己听女婿的肯定不会错。
刘莲芝是知道相公这段时日都忙着谋外放的,所以得知相公已经办好了此事,并没觉得惊讶,可等刘莲芝听到相公说,让她和几个闺女都留在京城时,当下就有些不愿意起来。
她着急地开口道:“相公你一个人出门在外,让我们怎么放心的下,我看,咱们还是全家一起去吧!”
“哪里会只我一人,到时就让李金他们跟我一起过去就行了,还有,初到那里肯定有许多事要忙,到时很难顾得上你们,不如等我先安顿好了再接你们过去吧。”
见相公已拿定主意,刘莲芝只能无奈点头。
……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2-04-16 21:34:37~2022-04-17 20:08:0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佳佳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悠悠 21瓶;jackysya、逍遥鱼儿、zjjoo、默然吾不语 10瓶;独行侠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53章 、过明路
虽决定下了外放的事, 可也不是马上就能赴任的,因为后头还有许多程序要走。
比如名报上去后,吏部还得仔细核查资料,看看该官员与赴任地有无其他关联, 也就是地方官员的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籍贯回避, 按大历朝官员的授官制度,地方官是不能任用本地人的,这样的做法可以防止地方主义的发生,这一条周青林肯定是沾不上边的。
第二点便是地方官员的血缘回避, 范围在直系亲属和三代以与的叔伯兄弟之间,与周青林可以和周耀祖同在翰林院供职不同, 到了地方上后,这样的情况就不被允许了, 免得相互勾结, 串通牟利,这第二点和周青林也是无关的, 在南川县, 不说有没有亲戚在那里,就是认识的人都没一个呢。
而防止结党营私的第三条师生回避, 就更和周青林不相干了。
核查好这些资料,要是没有不妥的地方,那么接下来就是交由皇帝审批了。
按平常来说这也不是多难的事,最多两三天就能批复下来了,可谁让这几日正有别国使团来访呢, 虽外邦小国并不用堂堂一国之君亲自招待, 可总归是分散了注意力的。
不为别的, 只因这个叫阿拉伯倭马亚的王朝,派过来的使团足有六百多人,且除了给大历朝皇帝带来了准备建交的礼物外,另还带来了大量的货物,按阿拉伯倭马亚王朝使臣的说法,他们远道而来,除了想和贵国建立外交,另外也想在商品贸易上有个交流。
说白了就是想卖东西做生意的意思。
看到停靠在大通桥码头的十几船货物,负责接待外邦使臣的行人司官员心道,说什么建交,恐怕就是借着这个由头来大历朝挣银子的吧,不然哪国出使建交还带着这么多商品的。
不过这想法也只能藏在心里嘀咕,可不敢宣之于口,这几日景康帝心情好着呢,有外邦主动来建交,不就证明自己大历朝的强大吗。
虽然景康帝暂时也没弄清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具体在哪个方位。
但这并不妨碍景康帝沾沾自喜的心,大国姿态摆得足足的,这不,听行人司官员汇报了使团的做贸易请求后,景康帝立马就让行人司和京兆府尹共同安排这件事了。
谨慎起见,京兆府尹并没让人进城,而是在城门外给使团们划了一大片空地,作为他们摆摊之用,于是第二天一早,不惧寒风,阿拉伯倭马亚王朝的使者们就把摊子支起来了,各种香料,皮毛,美酒,布匹,琉璃制品,还有干果等都摆了出来。
腊月里本就是办年货的时候,京城里来往的百姓特别的多,知道城门外有番外物品卖,纷纷都往城门口涌了过来。而商户们的脑子则更加活泛,他们想着多买些下来存着,等年后再拿到别处去贩卖,这样定能挣上不少,于是都匆匆往这边过来,一时间城门口好不热闹。
周青林有些好奇外邦使臣会带些什么商品过来,他想看看海外文明已到了哪个阶段,于是趁着饭后午休的空档便和几个同僚去了城门口一趟。
虽已是最后一日,明日使团便要启程离开了,可等周青林一行人到了那里时,生意却依旧红火的不行,那精美的琉璃制品还有琥珀玛瑙看得其他几人目不暇接,琉璃说白了就是和玻璃差不多的东西,至于琥珀玛瑙在前世时也都是看到过的,是以周青林也不觉得有新奇的感觉。
可等他看到种类繁多的果干时,顿时一个念头在脑海中生了出来,自己不都在发愁怎么把玉米和红薯从储物仓库里名正言顺拿出来的事吗,如今这个外邦商品交流会可不正是个时候。
想了想,他对那几个看着琉璃制品,一时舍不得迈腿的同僚说道:“你们在这里看着,我去那边看看。”
说着便朝干果摊位上而去。
葡萄干,无花果干,反正各式干果周青林都买了一些,装了五、六个布袋,而后他又问人家买了两只稍微大一些的空布袋。
那外邦使者也不知对方买空布袋做啥,不过他也没有在意,收了银子就把布袋给周青林了。
离开干果摊后,周青林边走边把那几袋干果分别往大布袋里装,与此同时他把储物仓库里的玉米和红薯都拿了一些出来,每样十斤左右,正好装进两个大布袋里,再把几个小布袋的果干放到了上面。
有布袋挡着,再加上拥挤的人群,所以一切都神不知鬼不觉的。
等同僚们看到周青林时,就见他一手提着一个袋子,正笑容满面的朝他们走了过来。
周青林还特地把手中的一个袋子递给其中一个同僚,让他帮自己拎着,就这样一行人趁着马车往翰林院而去。
途中大家都好奇周青林买了什么,周青林大大方方的打开布袋,把里面的果干每种都抓出一把来给同僚们尝尝,几人吃了之后都觉得味道还不错,特别是葡萄干,甜甜糯糯,挺好吃的。
“周兄,这是什么啊,怎么我从来没见到过呢。”一同僚指着黄灿灿的玉米粒不解的问道。
其他几人一听,也纷纷往布袋里看了进去,就看见布袋里头装着许多大小均匀,看着和豆子差不多大的黄色颗粒。
“也是果干啊,我听那外番使者说的。”周青林不疾不徐。
说着,周青林也抓了一把出来,“喏,你们尝尝看味道如何。”
几人一听也是果干,当下就没犹豫,捡起几颗就往嘴里放。
“哎呦,怎么这么硬啊!”一同僚捂着嘴,觉得牙齿差点蹦掉。
“就是,这到底是什么果干啊,怎么咬都咬不动呢。”另一同僚把嘴里几颗没咬碎的玉米粒吐了出来,心想,还好自己没有用力,不然牙齿准报销。
“周兄不会是听错了吧,你确定这个是果干来着?”同僚一副你肯定被骗了的神情。
周青林疑惑道:“这不是果干吗?我看它们摆在一块儿,还以为也是果干呢。”
说着周青林又拿一个还沾着黑泥巴的红薯出来,“喏,还有这个,不知道是啥,听他们说也能吃来着。我就买了点回来。”
几人看到周青林手上拿着的大疙瘩,不知道到底是个啥,再看上头还有好多泥巴都未去掉呢,就觉得更加离谱了,心道,这周兄也太容易上当了吧,还不知道能不能吃的东西,他居然买了这么多回来。
唉,以前看着还挺聪明的啊,怎么最近都一直在做犯糊涂的事呢。
不会真的读书读傻了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